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述评
本文关键词: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述评
更多相关文章: “双性化” 理想性别模式 生产机制 教育公平
【摘要】:“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兼具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综合性人格类型,是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创设“双性化”教育,使男女具备两性的优秀特质,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健康的优秀人才,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利于该项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双性化” 理想性别模式 生产机制 教育公平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双性化人格,又称“双性化”或两性化,其英文单词androgyny来源于希腊语的andro(男人)和gyne(女人)。“在心理学上,它是指一个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按情况需要而作不同表现”[1](P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方强,郑寒芳;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邹萍;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3 陈剑梅;浅谈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4 魏国英,陈雪飞;家庭文化对青少年性别刻板印象形成的影响[J];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01期
5 李少梅;幼儿教师性别特质与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01期
6 关树文;蒙汉回藏中学生性度取向的跨文化研究[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7 莫秀锋,余祖伟;未成年女性性别发展特点及培养对策[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3期
8 荆建华;;师幼交往中无意识性别心理与两性和谐教育环境的构建[J];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12期
9 王学;当代大学生人格建构的理想模式——双性化人格[J];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剑梅;浅谈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卢勤,苏彦捷;性别角色与基本人格维度的相关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3 邹萍;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4 李方强,郑寒芳;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于伟,胡娇;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魏国英,陈雪飞;家庭文化对青少年性别刻板印象形成的影响[J];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01期
7 杨玲,王雄雄;大学生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5年05期
8 刘宝春;树立性别意识 加强女生教育[J];交通高教研究;2003年04期
9 李少梅;幼儿教师性别特质与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01期
10 韩爱晶;;双性化教育——一种家庭教育的新理念[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金香花;中韩女性教育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旭;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范丽恒;高中生性别角色的人格特征及其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1年
3 张莉;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殷明;社会发展影响中学生双性化性度取向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5 张丽;李清照和秦观词差异性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6 余小芳;性别角色的鉴定及其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华东;大学生抑郁心理的实证研究: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异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胡冬莲;潜在课程性别倾向对女生性别自信的影响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平;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的问题及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战;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两性冲突[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马锦华;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邹萍;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3 钱焕琦;从女大学生不乐意做女性谈社会性别差异的形成及其矫正[J];妇女研究论丛;2000年04期
4 陈媛;女大学生社会性别自我歧视倾向的形成与教育[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5 杜健梅,风笑天;学校教育与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J];广西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6 郑淑杰;大学生性别图式的初步研究[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7 莫秀锋,余祖伟;未成年女性性别发展特点及培养对策[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3期
,本文编号:7570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757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