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网络媒体对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9-01 19:22

  本文关键词:网络媒体对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媒体 青少年 道德素质


【摘要】: “素质教育”是目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必然要涉及到的核心内容之一。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21世纪我们国家、民族迅速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当今世界,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恒常的组成部分,而且是综合国力显现的重要标志。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全面发展。“尊严来自实力”。“动物被奴役是因为它没有思维。”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无数实践证明,无论多么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法和制度,没有现代化素质的人去执行,都不可能发挥作用。 我们的教育要积极适应当今国际社会发生的变化,培养当今时代所需要的人才。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各种道德冲突,特别是市场经济中,人们不仅要在事业上公平,还要在生活上理解宽容。然而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束缚,甚至是畸形发展。他们由于缺失了传统道德文化的熏陶而缺乏责任感、自私,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只想索取,不懂奉献,或者至少是先索取再奉献。自古以来中国传统道德观念所倡导的“仁爱”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兼爱交利”的社会主张,以及各种运筹智慧,不仅凝聚成了民族之魂,更铸造了东方文化特有的神韵,且世代相传,绵延不绝。可是我们当今大多数的孩子,躺在悠悠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摇篮里,吃着肯德基、麦当劳,玩着游戏机、遥控车,睡着鸭绒被、席梦思,学者计算机、ABC,却几乎忘记了自己的摇篮里曾经是盛满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的,是有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道主义情怀的,是有一种“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境界的,是有一种“灭己欲,存天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伟大人格的。 特别是近年来网络媒体的普及,对社会文化教育生活的影响面更是不断加深,学生信息的接触而呈失控状态,不但多年传统应试教育所积累的教育思想成果被消耗殆尽,而且使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施都不同程度受到不良影响。与网络相关的负面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更是让家长、老师和教育界人士感到焦虑,有关网络的“道德恐慌”时见于各种舆论,网络犯罪、病毒传播、黄色垃圾、网络沉溺为全社会所关注。 然而,正如业内人士所指出的,“网络是把双刃剑”。用好了,它会成为青少年的良师益友,用不好,则会把青少年引向歧途。本文在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客观、深入地探究影响青少年道德素质因素的基础上,对青少年在互联网及更广泛意义上的信息化传播范畴中所感兴趣的行为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和介绍,不回避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负面因素和欠缺方面,实事求是,对青少年发育成长中所必然要面对的信息传播中的阴暗面进行分析和解剖,反映网络色情、青少年犯罪和不良行为产生与信息化时代网络媒体及传播媒介在社会的大众传播系统法律法规建设及技术层面建设还不完善的阶段所给教育界提出的挑战进行了初步阐述。特别对信息化时代中具有核心地位的互联网进行了分析,并就教育部门、社会管理、社会舆论、家庭在互联网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今天应该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乃至青少年基础教育中所应该承担起的责任进行了探讨,从唯物主义方法论出发,就互联网产生的成因、发展的动因和未来的前景进行分析并就在当前网络信息无序传播环境下改善青少年道德素质教育提出了一些有积极意义的建议。 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在于,针对当今多数青少年群体迷恋网络这一毋庸置疑的事实,作为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各界,我们该如何引导疏通、化害为利,如何充分、有效,合理、科学地利用互联网优势,寻求一种切实符合青少年道德素质教育的有利途径。以此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素养及感恩意识,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动物的人道思想,进而上升到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人民、胸怀天下人生境界;引导他们追求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理念,进而充分理解和谐社会的真切含义。
【关键词】:网络媒体 青少年 道德素质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41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4
  • 绪论14-16
  • 第一章 素质以及青少年道德素质16-21
  • 一、青少年道德素质教育提出的理由16
  • 二、素质的定义以及青少年道德素质所包含的内容16-18
  • 三、道德素质对青少年的影响18
  • 四、青少年道德素质的现状18-19
  • 五、青少年道德素质及行为偏差的原因分析19-21
  • 第二章 网络媒体的特征21-28
  • 第一节 网络媒体及其特性21-22
  • 一、本体构成的复杂性21
  • 二、互联网技术功能作用的广泛性21-22
  • 三、技术发展的延续性22
  • 第二节 网络媒体对当前传播领域的广泛影响22-25
  • 一、传播介质、信息本体的自由性和传播管理的无序性23
  • 二、网络传播媒体的互动作用23-25
  • 1、传播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相对削弱,受众观点相互作用直至上升为主导意志24
  • 2、传播媒体的互动作用导致基于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乃至不同价值观、世界观群体的矛盾更为对立24
  • 3、互动的网络媒体传播个人意志、主张,对青少年道德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4-25
  • 三、网络媒体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人们过于依赖计算机25
  • 第三节 现代传播技术对社会教育的影响25-28
  • 一、教育工具的改善和进步25-26
  • 二、教育目标发生错综复杂的变化26-28
  • 第三章 网络媒体对青少年道德素质产生的影响及原因分析28-37
  • 第一节 网络媒体对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正面影响28-29
  • 一、网络资源的丰富及迅捷给青少年的学习、娱乐、生活开辟了新的渠道28
  • 二、网络媒体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拓展了青少年的视野28-29
  • 三、网络平台有助于青少年走向人格独立和思想成熟29
  • 四、网络信息开放式的产生模式促进了青少年在思想、知识和道德培育方面的开放和创新29
  • 五、网络媒体为青少年扣开了未知之门,是一个从青少年走向成人之前的过渡之门29
  • 第二节 网络媒体对青少年道德素质的负面影响29-33
  • 一、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游离失控造成的社会信息的极大不确定性是青少年“三观”正确形成的潜在威胁29-31
  • 二、不健康的虚拟网络游戏,改变了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容易使其产生畸形的心理31
  • 三、网络传播行为的失控和信息垃圾的泛滥弱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31-32
  • 四、网络媒体的相对隐蔽性特点,使得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32-33
  • 第三节 网络媒体对青少年道德素质影响的原因33-37
  • 一、无处不在、方便快捷的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重大33-34
  • 二、父爱缺失、游戏缺失、同伴缺失是青少年沉溺网络的根本原因34
  • 三、互联网所提供的光怪陆离的信息服务成为青少年道德底线失守的可怕诱因34-35
  • 四、网络信息传播环境的无序和不规范,是青少年迷失网络的重要因素35-36
  • 五、商业利益的驱动使得无处不在的网吧成为青少年迷恋网络的强化剂36-37
  • 第四章 网络媒体影响青少年素质教育的解决对策37-45
  • 第一节 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互联网37-38
  • 一、家长应提高自身的网络知识与技能,,做好对孩子的引导与教育工作37
  • 二、教育和社会相关部门要把引导青少年学会正确使用互联网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义务37-38
  • 三、尝试建立能够满足青少年各种信息需求的青少年信息中心和青少年网站38
  • 四、加强对网吧的监督和管理,重视信息安全保障工作38
  • 第二节 利用现代传播技术搭建素质教育的网络平台38-40
  • 一、搭建统一接口和统一技术标准的教育信息数据库39
  • 二、由有关教育管理部门协调,对处于社会公众和公益事业的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加大投入39
  • 三、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并制定激励机制39
  • 四、尝试在教育环境中提供青少年法律援助39-40
  • 第三节 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广泛进行交互式交流40-41
  • 一、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加强爱国主义教育40
  • 二、利用校域网建设青少年性教育论坛40-41
  • 三、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社会应用属性和网络媒体的特点,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41
  • 第四节 偏远落后地区青少年道德素质教育应注意的问题41-45
  • 一、正确看待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正确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来改善教学环境42-44
  • 二、从务实的教育指导思想中去进行道德素质教学的研究、师资力量的培养以及教材的编写和课件的设计44-45
  • 第五章 需要后续思考的问题45-47
  • 一、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辨别美与丑及对美的追求和认识45
  • 二、如何看待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的相互矛盾45
  • 三、如何看待贫富差异不断加大的社会现实导致的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社会属性的差异化所带来的困惑与冲突45
  • 四、如何看待法理与人情之间的矛盾冲突,道德与法制之间的矛盾重复,思维惯性与现实层面的矛盾冲突45
  • 五、如何看待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外的矛盾冲突45-47
  • 第六章 结论及创新47-49
  • 参考文献49-50
  • 附录一50-52
  • 附录二52-54
  • 后记54-55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潘祝英;高中生使用便携式媒体的现状调查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2 姚轶琳;90后青少年仁爱教育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何阿敏;网络新闻的选择性报道对青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与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739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7739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5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