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活事件与抑郁的交叉滞后分析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生活事件与抑郁的交叉滞后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生活事件和抑郁的关系,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相关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交叉滞后设计,用生活事件问卷和自评抑郁量表间隔1个月对234名大学生重复施测,并进行相关分析和层级回归分析。结果相关分析表明,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同步相关比较一致(P0.01)。层级回归分析表明,在控制抑郁(前测)的作用后,重大事件(前测)不能预测抑郁(后测)(β=0.027,P0.05);在控制抑郁(前测)的作用后,生活琐事(前测)能显著预测抑郁(后测)(β=0.189,P0.01)。结论生活琐事是抑郁的前因变量,支持了抑郁的“素质-压力”理论。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心理学系心理与行为研究所 河南大学心理学系心理与行为研究所
【关键词】: 日常生活活动 抑郁 交叉研究 学生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抑郁是一种心境异常低落、不愉快的负性情绪状态。长期处于抑郁状态,会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根据心理应激理论,应激在抑郁的发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应激性生活事件与抑郁密切相关[1-2]。也有研究发现,即使发生最严重的事件,也并不能让所有人产生抑郁[3-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丽;朱晓坤;翟瑞龙;李艳苓;李娟;;自尊在完美主义和抑郁间的中介效应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03期
2 ;写日记有助治疗抑郁[J];旅游时代;2011年05期
3 常晓平;;走出抑郁的天空——大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解析[J];大众心理学;2007年08期
4 李予春;杜云红;程德君;杨鸽;;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前心理状态分析[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夏果;杨秀兰;潘发明;宋玉梅;赵智;陶群;郭勇;;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应用于研究生的信效度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9期
6 王伟宇;;她为什么会抑郁?[J];大众心理学;2006年01期
7 李国锋;;我为什么总因自己“无能”而心情沉重?[J];涉世之初;2002年04期
8 翟瑞龙;朱晓坤;;认知特异性假设综述[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08期
9 叶梅;;这就是生活[J];大众心理学;2004年09期
10 马志高;;培养愉快心情的良方[J];大众心理学;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谢珠斌;陈玲丽;边玉芳;;抑郁情绪患者的情绪认知与情绪启动特征[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赵波;佟月华;;完美主义与抑郁的关系:社会分离模型的视角[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王静;陈英和;;社会支持和人性哲学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赵景欣;申继亮;;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和反社会行为:保护因素的作用[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李幼虹;郑希耕;郑伦;;从漂浮行为看学习记忆能力与抑郁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易红;冯正直;;望抑郁无望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展[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李晓巍;邹泓;侯珂;;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与抑郁:认知偏差的中介作用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黄敏儿;王筠榕;曹敏莹;袁俏芸;王玲芝;;不健康的情绪调节习惯:来自抑郁、药物成瘾和网络成瘾的研究依据[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王海洋;邓慧华;皋伟;金晶;康学军;陆祖宏;;汶川地震发生一个月后受灾群众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方式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侯金芹;章婕;陈祉妍;;非在校青少年适应问题与心理健康水平调查报告[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军军;抑郁带来疾病[N];云南政协报;2002年
2 朱晓山(南山区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控制抑郁的十大步骤[N];深圳商报;2000年
3 徐文端;解除抑郁四招[N];大众卫生报;2002年
4 皮丕湘;远离抑郁有良方[N];大众卫生报;2002年
5 ;精神患了“感冒”“抑郁”如何排解[N];医药经济报;2000年
6 何艳虹;别让抑郁网住心[N];中国妇女报;2000年
7 李明西;别让抑郁成“杀手”[N];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
8 张丽娟;妈妈抑郁 孩子受害[N];大众卫生报;2002年
9 中医疑难病研究治疗中心体坛医院神经科主任 陈梦兰;“小心”失眠抑郁精神障碍症[N];浙江日报;2001年
10 袁勇贵;抑郁 无形的杀手[N];健康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丽;完美主义、应激、应对、社会支持和抑郁的关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2 黎琳;大学生的社会比较与情绪健康[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宋剑锋;湖北省城乡居民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李j;身体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曦;中学生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特点及其与抑郁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路涛;军人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的特点及其与抑郁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冯秋燕;大学生身体意象及其与抑郁、社交回避苦恼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05年
4 李海垒;受欺负儿童的心理韧性与抑郁、焦虑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孙文影;大学生完美主义人格特质及其与情绪健康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徐馨琦;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人际压力及情绪反应关系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亭亭;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对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莉;大学生完美主义对自尊、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杨先顺;青少年的个人规划与抑郁、焦虑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陈富国;大学生孤独感量表的编制及相关影响因素的中介模型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961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796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