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知识的教育学属性追问
本文关键词:课程知识的教育学属性追问
【摘要】:从方法论上看.当前有关课程知识的许多研究似乎仍属于一种"外推式"而非"内生式"研究,缺少一种教育学的学科内在立场,缺少对课程知识的教育学属性的关注。虽然可分别从课程编制理论和批判课程论的理路中。梳理出有关课程知识与一般性知识经验的划界理解,但前者体现的是心理学视角,而后者体现的是社会学视角。基于教育学的立场,我们认为。意义性是课程知识教育学属性的一种应然定位。它主要是指课程知识所具有的能够对学习者个体精神世界和生存意义建构给予关照的一种价值性特征。首先表现为课程知识不能成为规训、压迫学习者心灵、精神、语言、身体等各方面的异化力量,其次表现为课程知识要为学习者的个体生存提供一种意义框架。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
【关键词】: 课程知识 教育学属性 意义性
【分类号】:G423
【正文快照】: 一、对当前课程知识研究的一个方法论反思 课程知识的教育学属性,即被纳人到教学活动过程之中的课程知识区别于处在教学活动领域之外的一般性知识经验的教育学内在规定性。这一问题的提出,主要是建基于对当前课程知识研究的方法论反思基础之上的。 在我国教育领域,自20世纪5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世艺,丁小明;论教师的知识权威[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年04期
2 马凤龙;刘洪蕾;;透析教学反思[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年06期
3 武云斐;;试析反思型教师的思维品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年10期
4 阮成武;走向共生: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关系的重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胡定荣;对建构主义教学论的历史、文化与实践的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6 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7 黄爱峰,吴昊,顾渊彦;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师教育问题透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8 王波;;影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教师因素分析与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10期
9 牟映雪;论新课标下的学习方式与教学观、教学方式的转变[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王艳秋;杜威“学校即社会”思想新探[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春花;;教师文化:教师专业成长之应有视角[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玉杰;以成长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娄立志;论目前我国教育的主导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华;经验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6 张胤;数字化之道与课程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陈恩伦;论学习权[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秦元东;论艺术能力及其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宋晔;校园伦理智慧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林华;美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策略之教师同伴指导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李良刚;论熟练型教师的专业提升与自我超越[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梅珍兰;研究性课程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熊仕葵;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及其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兰军;主体性教育思想视野下的学校管理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吴广江;循序渐进原则指导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李灵;杜威教师观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8 陈典;生物活动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韦颂;体育课程资源建设理论的基础建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黄盈盈;高等职业学校创业人才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洪卿;关于课程现代化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1997年04期
2 黄忠敬;我们应当确立什么样的课程知识观?[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总目录[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4 肖静芬;经验主义与要素主义课程知识观的比较——兼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 王攀峰;当代课程知识观的新发展及其启示[J];中国冶金教育;2002年06期
6 高伟;课程及其改革的本质[J];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10期
7 王攀峰;当代国外课程知识观的新发展及其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08期
8 孙建龙;谈知识观对教学行为的影响[J];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31期
9 ;高校社科学报文摘[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郭晓明;知识与教化:课程知识观的重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长林;科学课程及其变革的社会学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殿森;论课程知识的社会建构[D];西南大学;2006年
3 何永红;化学课程内容选择与生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攀峰;试论当代课程知识观的新发展及其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曹霞;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课程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朱璋龙;新中国高校课程改革史及其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龙宝新;现代课程知识观演进的流派分析及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肖国刚;课程知识观之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隋丽霞;新课程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文;校长课程领导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魏杰;知识观视野中的几何课程改革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523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852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