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失范行为与教育控制
本文关键词:教师教学失范行为与教育控制
【摘要】: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的产生和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教师教学失范行为困惑着教育管理者,也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还影响着学生的心理与行为表现,甚至侵蚀着学校的组织健康。研究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的内涵、类型与教育控制措施等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 云南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关键词】: 教师 失范行为 教育控制
【分类号】:G451
【正文快照】: 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的产生和存在是不可避免的,这种行为几乎是每个学校都存在的现象。在学校实际工作中,教师教学失范行为不仅困惑着教育管理者,导致教学管理的许多矛盾与问题,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心理与行为表现,甚至侵蚀着学校的组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俊梅;;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原因与预防[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王淑凤;;人的社会化与教育伦理功能[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郑淑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及对策[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 王清生;;体育教师行为失范及调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5 吕静;;民族地区城乡结合部初中教育模式改革的问题与策略——以德宏州为例[J];保山师专学报;2006年04期
6 王荣森;掌握学习策略在体育保健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滨州师专学报;1998年02期
7 何明锋;;浅谈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模式[J];才智;2008年01期
8 邓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消极表现与克服对策[J];才智;2010年04期
9 段颖;;“一对一”辅导学校的问题与规范措施[J];才智;2011年20期
10 马庆辉;张德利;;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的引导作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白昊;;社会变迁中的教师角色透视[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李言世;任建峰;孙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A];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2 严智雄;高职院教育的认同危机及其后果[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殷建华;走向教育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洪明;从“管理”到“辅导”:班级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源源;义务教育教师职业城乡分层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魏薇;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韩丹;新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陆启光;壮族儿童社会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邹玉玲;主体性体育及其课程观探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苏德;多维视野下的双语教学发展观[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郎晓叶;高年级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应对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丽;论互动性重要他人对小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莉;教师职业自我意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韩桐;关于初三班主任职业压力的调查分析及改善对策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夏西文;我国义务教育公共支出公平性分析及优化策略[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建梅;高中数学课堂互动现状调查与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7 何程妍;苏州市中学家校合作的现状调查及其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8 姜延文;临清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旭华;我是一名校本培训者[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兰淇;数字化模拟法庭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杨;;叛逆与“回归”——关于一个大二学生逃课的叙事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05期
2 蒲清平,高微,王丹云;大学生就业失范行为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06期
3 马和民;学生失范行为及其教育控制[J];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04期
4 何国明;;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J];上海教育;1995年05期
5 ;采取多种措施 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J];北京教育;1996年05期
6 顾秀芳;;21世纪的教育与教师的素质[J];上海教育;1998年05期
7 赵志毅,朱晓红;高师学生视野中的教育目标与教师素质——不同经济发展地区的比较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8 徐国宏;素质教育重在教师素质[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9 朱汝锷;抓教师素质 促素质教育[J];云南教育;2000年14期
10 戴亚藜,李建群;爱心──教师素质的灵魂[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珍;;如何培养和提高教师素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西卷)[C];2010年
2 张恒忠;;教师素质教育和教师专业化[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3 郭燕辉;乔宪丽;;提高教师素质是搞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关键[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注重内涵发展 提升教师素质[A];河北省教育厅教师继续教育与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0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10年
5 罗小兰;;贫困地区教师心理健康调查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张风兰;;教师自身的素质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4年
7 李华;;做不了大师,,也要努力做个好教师——对如何做一名“好教师”的思考[A];农业教育与农村改革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刘黎;弓宁红;;农村生物教师素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西卷)[C];2010年
9 李永梅;;转变教育观念是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关键[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郝玉双;高永来;;教师素质提高途径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拉巴;浅谈教师素质对幼儿发展的影响[N];林芝报;2008年
2 记者 李忠峰;我国农村教师素质再上新台阶[N];中国财经报;2011年
3 张淑敏;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N];中国教育报;2000年
4 张永萍;浅析教师素质构成[N];发展导报;2002年
5 李劲峰;绿春实施 “教师素质提高工程”[N];红河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赵正元 李挥;一条教师素质提高的新途径[N];中国教育报;2009年
7 泸定县职业中学 王艳;提升教师素质 提高教育质量[N];甘孜日报(汉文);2009年
8 本报记者 高生君 通讯员 廖锦华 吴小彦;大培训强力推动教师素质大提升[N];梅州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徐敏;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素质是关键[N];解放日报;2008年
10 全晓明 孙冬怀 本报记者 修孟青 于洪全;中山区、西岗区多举措提升教师素质[N];大连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奎明;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师素质及其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郭相宏;失范与重构[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3 秦立霞;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及其效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曾庆伟;中小学校长权力行为失范的社会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林英;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形成机理、有效教学评价及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6 张宝歌;教师教育转型期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丽华;教师意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于兰;建构主义视阈下第二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纪家琪;中国地方金融风险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10 周颖;网络英语学习生态系统中的教师作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寿英;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成长观及其现代启示[D];苏州大学;2008年
2 盛春霞;生命教育视野下的教师素质构建[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清磊;北京市高师体育院系教师专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09年
4 董晓宏;论中学历史教师的从业素质[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5 彭云红;试论“说课”与地理教师素质的提高[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龚厚忠;试论新课程推行中的学校组织变革[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云;中小学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唐艳华;论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自主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闫枫;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学论课程改革的理论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徐志湄;散文情感美教学思考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605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860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