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的可教育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6 04:36
本文关键词:创造力的可教育性研究
【摘要】: 近年来,各国都在大力开展创造教育,创造教育已成为21世纪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然而在创造教育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所关注的只是人类必教性的问题,,即创造力如何教育、怎样培养的问题,却忽略了必教性的前提——创造力的可教性。创造力究竟从何而来?创造力是不是教育培养出来的?创造力和教育二者的关系如何?文章从这个角度出发,第一部分着重论述了创造力的来源问题,分析并指出了神秘主义创造观、遗传观、环境观的片面性,得出创造力是遗传、教育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结论,从而充分肯定了创造力是可以通过教育的手段获得提高的可能性。 文章的第二部分从多学科的角度分析和阐释了创造力的发生机制,突破了以往只从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或者单纯从某一角度的对创造力可教育问题的论证,在此基础上,文章又从生物学和哲学的角度分析并给出了创造力具有可教育性的理论基础,为本课题的研究找到了新的科学依据。这是本文的一大创新点。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既然教育可以提高人的创造力,那么,是不是说教育就是创造力发展与提高的充分必要条件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实质上,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促进和提升人的创造力,也可以压抑和阻碍人的创造力。针对于此,文章最后一部分剖析了我国现行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且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创造力培养和创造教育建设的若干策略,以便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创造教育的开展乃至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一点启示。
【关键词】:创造力 可教育性 思维 动机 创造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40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绪论8-13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8-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2-13
- 2 关于创造力来源的探析13-23
- 2.1 相关概念界定13-18
- 2.1.1 创造力的内涵13-17
- 2.1.2 可教育性的内涵17-18
- 2.2 关于创造力来源的几种观点18-23
- 2.2.1 传统的单因素论18-20
- 2.2.2 创造力来源综合论20
- 2.2.3 创造力不可教育论20-23
- 3 创造力可教育性的多学科理论阐释与辨析23-45
- 3.1 意识抑或本能——生物学辨析23-26
- 3.1.1 人作为生物体的未特定性23-24
- 3.1.2 人的可塑性24-26
- 3.2 创造力产生的物质载体——生理学论证26-29
- 3.2.1 两个大脑半球——创造力产生的物质载体26-28
- 3.2.2 脑的可塑性28-29
- 3.3 思维与动机——心理学阐释29-37
- 3.3.1 思维与创造30-33
- 3.3.2 动机与创造33-37
- 3.4 创造力产生的外部环境——社会学因素37-43
- 3.4.1 经济形势和政治制度对创造力的影响37-38
- 3.4.2 社会文化对创造力的影响38-39
- 3.4.3 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39-42
- 3.4.4 人际关系及交往方式对创造力发展的影响42-43
- 3.5 人类活动的实践性与事物的可知性——哲学根基43-45
- 3.5.1 创造——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43-44
- 3.5.2 事物的可知性——创造力开发的哲学基础44-45
- 4 创造力的培养与创造教育的建设45-57
- 4.1 影响我国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育因素分析45-47
- 4.1.1 教育理念有失偏颇:外源性动机过于强化45-46
- 4.1.2 教育方法陈旧老化:“标准性”扼杀了创造性46
- 4.1.3 教育价值偏差失位:功利主义实现了对教育的主宰46-47
- 4.2 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创造型教育的实施策略47-57
- 4.2.1 学生创造力的培养47-51
- 4.2.2 创造型教育的建设51-57
- 结束语57-58
- 参考文献58-6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61-62
- 致谢62-63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函;CUBA男篮运动员创造力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徐进;培养初中生音乐创作能力的行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孙瑶君;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展创造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兰州大学;2010年
4 郭燕;大学生科技创造力培养与开发的路径探析[D];太原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609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860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