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我国“985”高校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的实践探究

发布时间:2017-10-14 04:20

  本文关键词:我国“985”高校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的实践探究


  更多相关文章: “985”高校 协同创新中心 实践探究


【摘要】: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以来,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2011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并先后批准认定了两批协同创新中心。本文以“985”高校牵头建立的协同创新中心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高校实施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分析了我国“985”高校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的现状,研究发现,已建协同创新中心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协同创新主体对“2011计划”有误读现象;协同单位同质化严重,削弱了多主体攻关的协同优势;团队结构不合理,内部管理出现了行政化倾向;中心教学资源不够充分,偏重研究生的培养;中心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缺乏持续改革意向。在此基础上,本文以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技术中心为样本,分析了科学技术中心的建设现状,总结了科学技术中心在科研创新过程中的经验,提出了对我国高校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的若干启示。综合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促进我国“985”高校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的若干措施,具体包括:中心的建设要以创新为导向、以融合为方向、以开放为指向持续解放思想;中央和地方政府上下配合共同制定推动和支撑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配套政策;中心要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为主线,凝练研究方向,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服务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人事制度与评价制度改革是协同创新中心体制机制改革最为核心的两项内容。
【关键词】:“985”高校 协同创新中心 实践探究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47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10
  • 第一章 绪论10-20
  • 一、问题的提出10-11
  • 二、研究意义11-12
  • (一) 理论意义11
  • (二)实践意义11-12
  • 三、文献综述12-17
  • (一) 国外对高校实施协同创新的研究12-14
  • (二) 国内对高校实施协同创新的研究14-17
  • (三)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述17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17-19
  • (一) 研究思路17
  • (二) 研究方法17-19
  • 1. 文献研究法17-18
  • 2. 个案研究法18
  • 3. 网络调研法18-19
  • 五、研究的创新点19-20
  • 第二章 高校实施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20-28
  • 一、协同创新的内涵20-22
  • (一) 协同创新的概念界定20
  • (二) 协同创新与相关概念辨析20-21
  • (三) 协同创新的层次21-22
  • 二、协同创新的特点22-23
  • (一) 系统性22
  • (二)复杂性22
  • (三) 动态性22-23
  • 三、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23-25
  • (一) 沟通与知识的关系23-24
  • (二) 协调与知识、资源的关系24
  • (三) 合作与知识、资源、行为的关系24-25
  • (四) 协同与知识、资源、行为、绩效的关系25
  • 四、协同创新的机理25-28
  • (一) 协同创新的驱动机理25-26
  • 1. 科技驱动25
  • 2. 市场驱动25-26
  • 3. 文化驱动26
  • (二) 协同创新的组织机理26-28
  • 1. 人才队伍的组建26-27
  • 2. 组织结构的设计27
  • 3. 组织制度的制定27-28
  • 第三章 我国“985”高校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的现状分析28-45
  • 一、我国“985”高校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的现实背景28-32
  • (一) 我国创新能力严重不足28-30
  • (二) 创新资源分散、封闭、缺乏整合30-31
  • (三) 科技创新体制不能满足现实需求31
  • (四) “985”高校在协同创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31-32
  • 二、我国“985”高校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的概况32-41
  • (一) 协同单位的组建状况32-34
  • (二) 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结构34-36
  • (三) 协同创新中心团队建设36-37
  • (四) 协同创新中心的人才培养37-39
  • (五) 协同创新中心的体制机制的改革39-41
  • 三、我国“985”高校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取得的初步成效41-45
  • (一) 汇聚了实力雄厚的协同创新实体41-42
  • (二) 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42
  • (三) 明确了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思路42-43
  • (四) 开展了初步的协同创新实践43-45
  • 第四章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45-53
  • 一、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45-49
  • (一) 协同创新主体对“2011计划”有误读现象45-46
  • (二) 协同单位同质化严重,削弱了多主体攻关的协同优势46-47
  • (三) 团队结构不够合理,内部管理出现了行政化倾向47-48
  • (四) 中心教学资源利用不够充分,偏重研究生的培养48
  • (五) 中心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缺乏持续改革的意向48-49
  • 二、对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49-53
  • (一) 观念上尚未摆脱传统科研组织方式的束缚49-50
  • (二) 协同单位各方的目标和利益缺乏协调机制50-51
  • (三) 人才培养理念僵化,缺乏相应的制度支撑51
  • (四) 高校管理与协同创新中心管理交叉重叠51-53
  • 第五章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设科学技术中心(STC)的经验及启示53-65
  • 一、麻省理工学院建立科学技术中心的背景53-56
  • (一) 科学技术中心的缘起53
  • (二)科学技术中也的发展53-55
  • (三) 科学技术中心的目标55-56
  • 二、麻省理工学院建设EBICS中心的概况56-60
  • (一) 中心的人才培养状况56-57
  • (二) 中心的知识转移状况57-58
  • (三) 中心的组织管理状况58-59
  • (四) 中心的评估资助模式59-60
  • 三、麻省理工学院建设EBICS中心的经验总结60-62
  • (一) 培养理念:中心采取了科研兴趣贯穿于整个教育系统60-61
  • (二) 知识转移:中心采取了知识共享和技术转化两种模式61
  • (三) 组织管理:中心采取了矩阵式结构和中心主任负责制61
  • (四) 评估资助:中心采取了“先申请后资助”的考核模式61-62
  • 四、对我国“985”高校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的启示62-65
  • (一) 注重学生科研兴趣的培养,革新人才培养理念62
  • (二) 推进科学技术的转移进程,丰富科研组织方式62-63
  • (三) 采取“集中—分散”的管理模式,提升组织管理效率63-64
  • (四) 采取“按需协同”的科研组织方式,提升协同创新的效益64-65
  • 第六章 促进我国“985”高校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的若干措施65-72
  • 一、观念创新: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要以创新为导向、以融合为方向、以开放为指向持续解放思想65-67
  • (一) 以创新为导向,统筹人才、学科、科研等创新要素提升创新能力65-66
  • (二) 以融合为方向,促进教育、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协同范式66
  • (三) 以开放为指向,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机构树立开放共享理念66-67
  • 二、政策构想:中央和地方政府上下配合共同制定推动和支撑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配套政策67-68
  • (一) 根据《科技规划纲要》与《教育规划纲要》的共同部署,加快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共享机制67
  • (二) 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财税、金融、评估等手段,全方位、多通道地推进协同创新进程67-68
  • (三) 建议省级政府和高校设立“支持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专项支持计划”,从经费上给予保障68
  • 三、中心定位:协同创新中心要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为主线,凝练研究方向,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服务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68-70
  • (一) “985”高校要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进度,促进协同创新中心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68-69
  • (二)“985”高校要积极改革科研创新方式,大力提升协同创新中心的科研创新能力69
  • (三) 协同创新中心要充分利用“985”高校的科研与教学资源,服务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69-70
  • 四、制度改革:人事制度与评价制度改革是协同创新中心体制机制改革最为核心的两项内容70-72
  • (一) 扩大中心改革自主权是探索人事制度和评价制度改革的先决条件70
  • (二) 积极探索与国际接轨的中心人事制度改革是体制机制改革的“抓手”70
  • (三) 贯彻落实以质量与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制度是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70-72
  • 结语72-73
  • 参考文献73-77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77-78
  • 致谢7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程斌武,谭力文;和谐的管理学阐释:协调管理观[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07期

2 明炬;;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组建过程常见的几个问题——以面向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类型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2年07期

3 林健;倪渊;;协同创新中心卓越绩效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3年08期



本文编号:10289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0289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f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