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关于深化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2017-12-05 01:28

  本文关键词:关于深化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几个问题


  更多相关文章: 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摘要】:适应发展新常态,高等教育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向自身主体与内在逻辑的回归"。这一"回归"的关键之一,是深化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为此,应科学处理服务社会发展与服务学生发展,尊重人才培养的共同逻辑与尊重我国特殊国情的关系,切实落实大学以教学为中心与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突出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方式创新两个关键环节,构建政府不越位、大学不缺位、社会不错位的保障机制。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辽宁教育研究院;
【基金】:2013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3JZDW004)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649.2
【正文快照】: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向自身主体与内在逻辑的回归”[1]。而这一“回归”的关键之一,是深化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为此,应着重解决好以下五个问题。一、统筹两个服务:服务社会发展与服务学生发展服务社会发展与服务学生发展是高等教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仁;我国应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J];高教探索;2001年02期

2 杨叔子;菁菁者莪 教师为本——兼论大学中教学的基础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3 胡建华;高等教育价值观视野下的高等教育质量[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4 张德祥;;高水平大学建设要重点处理好的八个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06期

5 叶信治;;从美国大学教学特点看我国大学教学盲点[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11期

6 李森;王天平;;论教学方式及其变革的文化机理[J];教育研究;2010年12期

7 吴全华;教学以学生为本观念的若干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09期

8 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08期

9 刘献君;;大学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02期

10 林杰;刘国瑞;;战略管理能力:大学扩大与履行办学自主权的基础——兼论大学战略管理能力的提升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4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显元;;关于“追光悖论”的思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周宗元;关于动量概念的建立与动量的表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3 商卫星;;心智研究:跨学科的攻坚[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聂小明;;高职学生法律思维方式培养探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5 胡化凯;;爱因斯坦直觉认识方法初探[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3期

6 蒋毓舒;;论构建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以皖西部分农村地区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孙显元;;“道德悖论”研究的现状及走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8 陈小莉,梁俊龙;光电效应中的佯谬[J];安康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9 王祖林;黄义武;;张伯苓“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办学理念及其启示[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张一方;;易学与现代科学基本原理的一致性,量子易学和易热力学[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湛中乐;徐靖;;通过章程的现代大学治理[A];通过章程的大学治理[C];2011年

2 相丽辉;吴晓娜;;大学自治与政府干预的关系——教育上的一个两难问题[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3 李德新;;论(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题研究的问题意识[A];《黄帝内经》高峰论坛暨全国第十一届内经学术年会会议汇编[C];2011年

4 田建华;;定位与反思——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哲学社会科学如何作为[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5 夏登武;;编辑不容忽视的三种基本意识[A];中国编辑研究(2009)[C];2010年

6 于祺明;;在“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研究中应当坚定发扬科学精神[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郭云凤;;阿什比的技术人文主义大学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张继云;;西部地区农村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发展探究[A];甘肃省化学会二十六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9 姚书研;;《高等院校中外合作课程与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报告[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10 聂焱;;三一理论、三一学派纵横谈——三一语言学座谈会纪要[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0年

4 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陈登福;中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刘吉林;权力博弈下高等教育评估合法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睿;美国《物理评论》的创办和发展[D];西北大学;2011年

8 敬然;政府分权下大学自主的实现[D];吉林大学;2011年

9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张征;新自由主义背景下大学制度变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亚娟;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德育渗透的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马楠;基于课题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安凤玲;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培养质量分析与建议[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4 刘井飞;江苏省新建本科院校体育院系教学质量监控的研究与实践[D];苏州大学;2010年

5 孙荣;课堂教学中关于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陈永静;我国高校学年学分制的实效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张敏;小学班级管理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任皎雪;高中古诗文教学与学生思维的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艳萍;灵魂的唤醒与生存的超越[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范晓滢;江西高校大学精神的培育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丁丁;;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社会科学研究框架[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7期

2 许国动;;我国现代大学校长遴选机制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叶信治;;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教学的观察与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06年05期

4 展立新;陈学飞;;理性的视角: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历史误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年01期

5 德鲁·福斯特;郭英剑;;放飞我们的想象力——哈佛大学校长就职典礼演讲[J];法制资讯;2008年Z1期

6 汪丁丁;;复杂秩序涌现与现代世界诞生[J];读书;2013年11期

7 单中惠;“从做中学”新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3期

8 鲁洁;;超越性的存在——兼析病态适应的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4期

9 苏文洋;要培养“解放人才”,不要“抱着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钱致榕教授谈教学方法与人材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1982年01期

10 张德祥;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与内部运行机制的调适[J];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佟景才;大学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4期

2 冯惠敏,李清泉;大学普通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5期

3 马殿平,施宙,郭如书;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7期

4 周营军;高校应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5 马万民;对高校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01期

6 肖继新,李茹,吴柏玲;高校人才培养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J];经济论坛;2003年19期

7 李湘健,徐少亚,顾德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4年03期

8 郭萍,茅志强;全面加强教学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竞争力[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S2期

9 张卫东;用科学发展观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审视和思考[J];石油教育;2004年05期

10 谢海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必然诉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小梅;丁坚勇;康俊明;;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2 饶凌平;丁坚勇;胡钋;华小梅;;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3 ;第一节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4 裘松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裘松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A];改革·创新·发展——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4年

6 ;抓好人才培养 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A];全国纺织教育学会纺织教育交流会议文集[C];2004年

7 ;宁波大学颇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8 张建国;姜新;宋巧红;;关于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A];高教科研2006(上册:校长论坛·教育改革)[C];2006年

9 ;第二章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A];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C];2008年

10 刘双丽;顾国锋;;高校科协服务于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新思路与途径[A];全国高校科协发展论坛(2013年)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闽江学院院长 杨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N];福建日报;2008年

2 厦门大学校长 朱崇实;自觉担当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记者 沈朝晖;“百校千企”签订31项人才培养协议[N];宁波日报;2011年

4 通讯员 洪玉管;人才培养也有质量认证[N];中国教育报;2012年

5 通化师范学院副院长 教授 刘惠洲;三个确立三个发挥 构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2年

6 西南科技大学 董发勤;跨文化联合校园的人才培养[N];光明日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崔楠;西北地区涉农高校人才培养迫在眉睫[N];内蒙古日报(汉);2013年

8 袁其朋 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工程人才培养需校企政合力[N];中国化工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唐景莉 万玉凤;高校人才培养呈现三大亮点[N];中国教育报;2014年

10 袁志华;商学院不能重科研轻人才培养[N];人民政协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炜;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成中梅;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邓岳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4 李晓军;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杨同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态学解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肖鹏燕;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非均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7 黄水林;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8 董垌希;中外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比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9 张彤;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D];厦门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玉环;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与路径选择[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俊强;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韩文英;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4 范秀娟;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李婧;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模式的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6 李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庞颖;大学文化与创新人才培养[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江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9 张s,

本文编号:12530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2530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d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