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在其学术创新中的作用机制

发布时间:2018-01-08 16:30

  本文关键词: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在其学术创新中的作用机制 出处:《复旦教育论坛》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高校教师 跨学科 交往 学术创新


【摘要】:本文以学术人自传、口述史、日记、著作的序言及后记等为研究资料,按学科分布选取七个案例对跨学科交往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高校教师主要通过以强关系为基础自发组建的非正式跨学科组织和以弱关系形式在不同场合与其他学者的相遇进行跨学科交往。强关系中蕴含的同质性是高校教师克服学科文化带来的沟通障碍的基础。弱关系形式的交往为高校教师提供异质的、非冗余的信息,提高了高校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关系、学术系统认可机制及优势积累效应三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机会的获得以及与谁相遇的可能性。
[Abstract]:In this paper ,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cross - disciplinary communication in seven cases based on self - transmission , oral history , diary , preface and postscript . It is found that the homogeneity of the strong rel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overcoming the communication barrier brought by the disciplinary culture . The interaction in the form of weak relation is the basis of providing heterogeneous and non - redundant information to college teachers .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人才强校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09JZD0036-1)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科重点课题“学术精英的成长环境与机制研究”(A0908)
【分类号】:G645.1
【正文快照】: 马克思·韦伯在其著名的“以学术为志业”的演讲中提到,以学术为志业的人应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在学科的研究中,需要有从事研究的“热情”,有了“热情”才能激发出灵感,,有了灵感才有学术上的创新。灵感也离不开智力上艰苦地思考。ll]本研究认为,学术人从事学术研究的“热情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阎光才;;学术系统的分化结构与学术精英的生成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潇;;革命话语下的理性思维——董必武法学教育思想刍议[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2 孙显元;;论创新——兼论熊彼特的经济创新理论[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李才华;;唯物辩证法对西方科学合理性理论的超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史玉民,魏则云;整体论思想的泛化与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演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5 贾红莲;陈振华;;儒家理想人格及其现代转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旷浩源;应若平;;社会网络中的技术支持对农业技术扩散的影响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3期

7 方敏;;现代性的历史进程、内涵和实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宋贻强,杜月秋;司法职业共同体界说[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王英;李晓乐;;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学研究范式特点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赵玉丽;;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秦越存;;现代性伦理危机与西方共同体主义的困境[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刘梅珍;;哈姆雷特形象的伦理视角审视[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李鹏;;当代多数主义民主治理范式的危机[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七辑2011)[C];2012年

4 李鹏;;当代多数主义民主治理范式的危机[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5 龙永干;;蜕变的努力与“革命”的焦虑——鲁迅“左联”生存论[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秦越存;;解决现代西方伦理危机的实践哲学进路[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蒋永甫;;现代国家构建中的公共预算——一种财政国家的视角[A];第二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彭宗超;李m:;;预算参与:地方预算改革的合法性危机及转换[A];第二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沈岿;;因开放、反思而合法——探索中国公法变迁的规范性基础[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10 岳永杰;;论信息化时代下的伦理建设[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冯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采纳—实施—评价影响因素及方法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4 曾茂林;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创生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晓飞;自由软件运动背景下的自由软件伦理精神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高述超;长沙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碳平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吴恺;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李蓉;论库恩科学哲学的社会学转向[D];武汉大学;2010年

10 韩明华;基于情境分析的集群企业知识转移机理与模型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丽;“转基因水稻”事件网络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林X;都市青年女性时尚消费中意见领袖的传播影响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张雄;土地使用权征用法经济学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唐闰杰;实用刑事推定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李恭美;影响用户接受短信广告的因素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孙超;约翰·齐曼的科学哲学思想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梁小利;企业社会责任的三维度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袁媛;论科学创造中的审美活动[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尹瑞平;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题公园广告策略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金英;;关于新时期高校师生之间交往与沟通的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吴文燕;;高校教师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J];咸宁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李志峰;李菁华;;我国高校教师薪酬激励制度价值取向的变迁[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12期

4 孙晓杰;李晓明;牛英才;;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5 周芸;;创建和谐师生关系 提升高校教育质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16期

6 王宪文;李雪华;王丽荣;杭柏林;刘丽艳;;浅谈高校教师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J];中国科技信息;2009年20期

7 林亚芳;;实施本科生综合导师制 重建高校师生关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8 蒋小敏;石娟;;我国高校学术“近亲繁殖”现象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9 吴兰平;;高等学校教师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学术生态[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刘燕;;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明耀;;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的多层次群模糊综合决策方法[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1卷)[C];1991年

2 丁厉;;我国高校教师劳动力市场的薪酬分析[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邢丽刃;于翔;徐博;;推进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探索[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4 全贞花;谢静超;李炎锋;;创新教育模式下高校教师的素质与培养[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5 王玉s

本文编号:13978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3978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5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