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学科、学生:200年德国古典大学模式的肇创与流变
本文关键词:学校、学科、学生:200年德国古典大学模式的肇创与流变 出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随着大众化、市场化、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冲击,德国高等教育正进行着一场革命。这是自19世纪初柏林大学建立以来,最巨大的变革。它肇始于上世纪60年代,在推进"博洛尼亚进程"中得以深化与扩散。面对此变局,我们不由得想探寻一下200年前形成的制度安排是如何在演化与变迁中延续与变化的?本文从德意志邦联时期开始,以政府更替作为阶段标志,梳理了德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演化过程,试图勾画出200年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之路。
[Abstract]:With the impact of popularization, market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on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in Germany is undergoing a revolution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Berlin University in early 19th century. The most dramatic change. It began in -40s and was deepened and diffused in advancing the Bologna process. In the face of this change. We cannot help but explore how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formed 200 years ago continue and change in the course of evolution and change.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period of German confederation, taking the change of government as the symbol of stage, combing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Germa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trying to outline the road of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German higher education in 200 years.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G649.516
【正文快照】: 德国是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发源地。1806年普法战争结束后,普鲁士这个在众多德意志邦国中迅速强大的北方邦国,宣布教育是振兴国家的关键因素。具有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威廉·冯·洪堡(W.v.Humboldt,1767-1835)承担了重建教育的历史重任。这位于1809年初被任命为普鲁士内政部文化与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方在庆;;教研结合、同行评议与大科学规划——简论德国科学中的制度创新[J];科学文化评论;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启福;论科学的目标追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陈纪芹;;德国大学教师聘任制的发展历程及特点[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贺长元;;原始发明的内涵,特点、主体与路径[J];安庆科技;2011年03期
4 郭自力;基因治疗与法律调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师曾志;网络环境下出版理念的变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6 翟秀文,巨乃岐,张志国,卢晓莉;“第一生产力理论”与知识经济[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7 陈洪捷;论寂寞与学术工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8 金永兵;文学理论的客观性与主体间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李科;;大科学时代科学伦理悖论合理性消解的“第三条道路”——兼论当代科学伦理观[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薛瑞麟;;迟来的反批评——对话《刑法原理入门》序之作者[J];比较法研究;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孟维杰;;基于心理学方法论扩展性探索的心理学理论创新[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师曾志;;网络环境下传统学术传播模式的变革及构建[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许晓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后的就业问题研究——国外经验分析与启示[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段冬林;李小鲁;;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刘益宇;;两种信仰系统的“和而不同”——科学与宗教交融何以可能[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6 付恒阳;段联合;;论科学发现的非偶然性——默顿的科学多重发现思想评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7 陈其荣;;唯科学主义:基本特征、合理性与局限性及其超越[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翔;;略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推进中的十大关系[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10科普理论国际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韩彩英;;关于西方哲学-科学之形式逻辑范式的理性批判[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10 赵云波;;技术理性批判向度下中国现代化沉思[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舒盛芳;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及其战略价值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邝小军;科技工作者社会分层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4 吴恺;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李蓉;论库恩科学哲学的社会学转向[D];武汉大学;2010年
6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尹峻;国家与革命:黑格尔与马克思关系的历史性解答[D];吉林大学;2011年
8 刘辉;科研诚信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邵南征;社会道德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张留华;数学、指号学与实用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U,
本文编号:14097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409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