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及其借鉴
本文关键词: 德国 高校与企业 协同创新 模式 借鉴 出处:《德国研究》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在德国已初具规模。本文对德国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进行了界定,梳理了它在各层面的体现,并对其现状进行了分析,包括德国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的项目合作与人员交流这两种传统模式和基于战略的协同创新四种新模式。本文最后提出了构建高校与企业长期协同关系、教学协同促进科研协同、基于创新价值链的多主体协同等三点借鉴。
[Abstract]: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has begun to take shape in Germany. This paper defines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in Germany, combs its embodiment at various levels, and analyzes its current situation. It includes two traditional modes of project cooperation and personnel exchange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in Germany and four new mode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ased on strategy. Final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long-term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Teaching collaboration promotes scientific research collaboration, and multi-agent collaboration based on innovation value chain is used for reference.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科研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基金】: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计划“基于价值链的高校协同创新科研管理研究——以中德高校为例”项目(项目编号:2013ZR0008)支持
【分类号】:G649.1
【正文快照】: 德国高校和经济界(包括企业)之间的互动、合作及其网络化,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在工程教育方面,早在19世纪前半叶,双方的协同就已经兴起了。如今,高校和经济界之间的科研协同程度,以及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互补性结合,,被视为衡量国家创新能力的主要标准。①本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德国高等教育十年改革重要举措[J];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袁琳;王建梁;;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财政资助探略[J];教育与经济;2012年02期
2 蒋和平;赵凤玉;;关于我国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年2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袁琳;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宋娟;湖北省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现状与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新加坡促进高校与企业界合作的重要举措[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6年02期
2 易银珍;论高校与企业联姻在工业化进程中的特殊作用[J];当代教育论坛;2002年04期
3 ;《高校与企业》国际合作项目的成果中加高技术合作开发中心在我校建立[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4 吴跃文;论高校与企业构建紧密合作关系的原则[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郑士贵;大型中间工业试验中高校与企业合作的一种方式[J];管理科学文摘;1995年08期
6 刘国新,郑亮;项目合资——高校与企业科研合作的新模式[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8年03期
7 郑士贵;高校与企业科技合作障碍探微[J];管理科学文摘;1996年05期
8 李国耀,张洪林,钱元生;高校与企业应合作开展继续工程教育[J];科技导报;1998年04期
9 李国耀,张洪林,钱元生;浅谈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继续工程教育[J];成人高教学刊;1998年06期
10 杨文业;高校与企业间科技合作障碍何在[J];教育发展研究;199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布毅;王占波;胡炜;代振华;;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理探微[A];第五届全国技术预见学术交流会暨全国技术预见与科技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邓智团;;技术、制度与产业组织协同创新研究——以计算机产业网络化发展为例[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3 吴二娇;;协同创新视角下珠三角创新模式研究[A];第六届广东流通学术峰会暨“珠江三角洲流通业合作与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材料[C];2009年
4 何苗;常好丽;杨海成;;基于共享智力模型的复杂产品协同创新平台研究[A];全国先进制造技术高层论坛暨第七届制造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前言[A];2006中国西部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王晓光;沙彬;;基于动态核心能力的企业持续成长机理研究[A];中国企业持续成长问题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李荣;;基于产业融合的区域创新网络研究[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8 廖先玲;孟祥军;何静;陈宁;;技术创新绩效及创新模式的案例研究[A];第十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易伟义;余博;;基于自主创新联盟的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冯敏;赖淦辉;陈素莲;;高校科技成果开发与转化探讨[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CAXA、韩道阳;CAD的协同创新设计[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2 广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 李兴华;协同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最佳形式和途径[N];科技日报;2011年
3 记者 纪爱玲;北京协同创新服务联盟专利推广成效显著[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4 文/定城;Power.org:“协同创新”时代宣言[N];计算机世界;2004年
5 赵殿顺 战吉祥;协同创新 追求完美 不断超越 永攀高峰[N];大连日报;2010年
6 记者 樊夫;客户协同创新能走多远?[N];中国电子报;2006年
7 佟洁;CCD如何走出创新路?[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梁红兵;中国IC产业:协同创新迎战危机[N];中国电子报;2010年
9 记者 操秀英;北京协同创新联盟去年技术交易额达186亿元[N];科技日报;2011年
10 无锡市蠡园中学 邱华国;在协同创新中实现课改突围[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文献;KBE环境下面向协同创新的产品开发支持系统研究[D];上海大学;2003年
2 孙长青;长江三角洲制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林莉;基于知识活动系统理论的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4 何鹏;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力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5 赵雪峰;基于价值网的电信运营企业协同产品创新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6 于树江;集群式产业创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7 周来新;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构建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8 马家齐;协同产品创新中概念设计过程建模及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9 宋李俊;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的集成组织及其关键行为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10 方澜;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的演化理论与实证研究[D];东华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文博;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绩效评价[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方明;集群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徐梦;基于供应链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4 王丽华;基于创新集聚的协同创新机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5 张婧;集群内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6 黄蔚娟;创新孵化网络对集群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王方瑞;基于全面创新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的协同创新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8 郭茜;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科学合作的案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9 孙思思;市场导向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10 梁真;高新技术企业协同创新中机会主义防范与机制设计[D];重庆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905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490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