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与虚拟交织下的文化自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本文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 现实 虚拟 文化自觉 出处:《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新媒体环境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虚拟文化环境、跨文化环境和亚文化环境。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繁荣源自于文化自信、文化自知和文化自觉,呈现出现实与虚拟交织、主流与潮流汇聚、感性与理性融合的发展规律。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has changed people's living state and way of life.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provides virtual cultural environment, cross-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sub-cultural environ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campus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riginates from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cultural self-knowledge and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law of reality and virtual interweaving, mainstream and trend convergence, sensibility and rational fusion.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分类号】:G647;G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祝文燕;;论网络时代的历史定位及其内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熊澄宇;;整合传媒:新媒体进行时[J];国际新闻界;2006年07期
3 康宁;网络化与大学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1期
4 熊澄宇;吕宇翔;张铮;;中国新媒体与传媒改革:1978—2008[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苏国红;当代中国大学校园文化新变化——精英阶段与大众化阶段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特点的比较研究[J];青年研究;2002年01期
6 仇道滨;夏青;;文化多元架构的动态透视[J];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09期
7 周鸿铎;;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J];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8 田瑞华;;关于“文化全球化”的几个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12期
9 李强;;从“e时代”到“i时代”——对网络传播的一种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10 徐稳;;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颖;;文学形态与媒介变革——对网络文学的检视与评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李庆林;;论传播研究中媒介分析的对象和方法[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李昊,冯伟,蔡晓方;新理念 新大学 新空间——对新时代我国大学校园规划的思考[J];安徽建筑;2004年02期
4 朱军;论大众传播时代的两类文化英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5 闻娱;本雅明技术复制艺术理论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文丽;;一场视觉狂欢的夜宴——浅析后现代消费社会中的广告话语[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7 林美宇;;兼为讯息与媒介的网络锐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8 侯猛;;最高法院司法知识体制再生产——以最高法院规制经济的司法过程为例[J];北大法律评论;2004年00期
9 王泽庆;;全媒体时代的审美理想变迁[J];北方论丛;2011年01期
10 王妍;;技术现象学视阈下的虚拟艺术问题[J];北方论丛;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宁;;全球化语境与中国古典美术刍议[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背景下艺术的传统与创新”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王子舟;;论图书馆学的相关学科[A];第四次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曹书乐;;新闻集团进入中国媒介市场行为研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4 李明伟;;“传播技术决定论”辨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5 郑志勇;;网络社会群体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6 肖云帆;;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民主与媒介素养——基于格拉斯哥媒介研究小组媒介观与方法论的思考[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7 徐瑾;;互联网时代上海高校媒介素养调查报告[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8 洪艳;;审美与媒介——影象媒介下的诗意生存[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9 李翔;;电视体验化传播——从节目形态到社会文化表征的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林铁;;媒介知识分子:公共性与议程设置[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胡友培;城市沿街小型商业的形态呈现与成因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3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程代勒;从文化变迁看二十世纪台湾水墨画发展进程[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5 龚茂富;青城派武术生存现状及传播方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6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7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娟;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振涛;3D动画电影研究:本体理论与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点点;跨媒介时代的文化产业[D];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惠;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吉瑞;鲁迅与《河南》[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余国静;从卢广作品看纪实影像特性[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5 吴演丽;论尼尔·波兹曼的电视文化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6 韩韬;网络电视的传播优势与发展路径[D];湘潭大学;2010年
7 曹燕宁;新媒体环境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策略[D];苏州大学;2010年
8 周卫忠;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林燕;影像·拟像·视像[D];暨南大学;2010年
10 马晓宁;中国微博客价值与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志立;;网络传播的社会控制[J];当代传播;2006年04期
2 郑瑜;;也谈“报纸消亡”[J];当代传播;2007年02期
3 熊澄宇;雷建军;;作为传媒的电影和作为产业的电影[J];当代电影;2006年01期
4 童世骏;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规则”——论哈贝马斯的规则观[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5 罗伯特·佩波;美国关于有线电视和融合问题的政策[J];广播电视信息;2001年03期
6 王茫茫;分众时代的媒体融合[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03期
7 王运祥;“全球化无国界论”析[J];国际观察;1996年05期
8 熊澄宇;科技融合创新拓展文化产业空间[J];w挛胖芸,
本文编号:14955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495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