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学习型区域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 学习型区域 高校 创新 出处:《武汉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知识经济爆发出来的巨大生产力,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当前各主要发达国家都对知识创新给予了巨额投入。为了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口标。各具特色和各具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创新体系在区域层而上的延伸,是构筑和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学习型区域是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有效模式。高校是学习型区域的核心要素,是知识创新的关键力量。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高校的三大职能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强化、不断创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随着区域创新体系对于国家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有关高校如何带动区域创新的研究开始成为高等教育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 本论文属于宏观层面的跨学科研究,内容涉及高等教育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领域,在仔细研究和分析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访谈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系统研究了以高校为核心的创新体系问题。高校是我国创新建设的主力军,但目前我国创新体系还存在很多问题,影响着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完善区域内高校及其与科研院所、政府、企业间的互动学习关系—学习型区域范式,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促进区域创新,从而更好地支撑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通过这一研究,方面可以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教育、科技政策,特别是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政策依据和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可以使我国高校进一步认识自身在创新、区域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持续加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研究中论述的学习型区域是一种基于区域创新的发展范式,是指以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企业为代表的组织,为创新在区域内互动学习,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创新发展模式。理想的学习型区域战略上以激发创新为根本出发点;要求各参与主体打开组织边界,共享互补资源,组成网络,共同学习;发挥本土特色文化,强调合作性竞争,具备多边共赢的价值观和创新精神;从政策法律等方面,具有各项制度保障学习网络的运行和知识的持续再生产和转化。学习型区域的本质就是创新。学习型区域创新的关键在高校。高校与学习型区域创新密不可分。 在某一区域实施学习型区域发展模式要求该区域具备一定的知识经济基础,区域内具有完备的创新参与主体,参与主体具备组织创新的基本能力。研究基于学习型区域标准,以我国高校为核心论述了高校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为代表的其他主体合作创新取得的成就:发达区域的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能力明显提高、协同科研院所科研能力快速提升,利用政府稳定持续增长的财政带动了高科技产业的壮大。从而论证了我国建设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的可行性。 接着基于学习型区域标准,以高校为核心论述了我国创新体系的诸多问题,高校基础研究能力不强,创新人才缺乏,研发能力有限,高校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的合作非常欠缺,知识的市场转化率较低,国家整体自主创新力量薄弱,区域自主创新动力不足、体系不健全、能力不高,区域缺少适合本地的创新政策和机制,建设学习型区域存在重重障碍。 基于学习型区域标准,以高校为核心分析了存在上述问题和障碍的原因:当前我国的创新体系主要停留在国家宏观调控层面,对于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运用的是国家体制和相关政策制度,对区域创新系统开发的力度尚欠缺;政府定位不明确,过多介入高校办学和市场活动,而支持高校知识创新和企业研发的职能尚不完善,对教育和科研投入不足,保障创新的相关法律、政策、行政服务不足;高校没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 欧盟在实现地区繁荣,增强创新能力方面采取了许多规划和具体措施,如构建一流的科研中心和科研服务平台;致力于科技联合以强化研究与创新的有机联系:以促进研发为中心设计了一系列创新制度体系;着力创新文化的传播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研究依据学习型区域的标准对上述进行了总结梳理和分析。 基于学习型区域标准,借鉴欧盟的经验,针对我国现实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给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对策。提出我国高校促进学习型区域创新必须在遵从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设计的同时,以区域的资源特色、战略口标为着眼点,通过提高高校的科研和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强化区域创新网络,与政府、企业密切合作,以互动学习为纽带,以相关机制和服务为保障,整合政策、资金资源,优化配置智力资源,提高知识利用效率,把建设学习型区域,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作为实现国家自主创新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路径。 最后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展开个案研究,推动示范区运用学习型区域发展模式,以学习型区域标准,发挥高校在示范区自主创新当中的作用。 研究结语部分回顾了论文的主要观点和重要思想,指出了研究尚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在前述基础上,对可以继续深入的研究提出建议和展望。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49.2;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彩晨;;大学科技园区理论与现实基础及发展趋势[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2 盖文启,王缉慈;论区域的技术创新型模式及其创新网络——以北京中关村地区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3 李兴业;试论我国高等教育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4期
4 顾明远;石中英;;学习型社会:以学习求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白津夫;;“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中的十大矛盾[J];理论参考;2005年10期
6 韩振峰;发达国家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方法与措施[J];成人教育;2004年10期
7 罗祥华;李丽芳;;成人教育在学习型区域构建进程中从应对到创新的思考[J];成人教育;2008年07期
8 高慧君;;高校社会资本功能及其实现[J];成人教育;2009年11期
9 阎兵;李莉;;学习型城市创建模式的理论研究综述[J];成人教育;2010年01期
10 邱昭良;建立培训体系 走向学习型组织[J];中国远程教育;2003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金吾伦;[N];光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类明;中国高新区人力资本与创新绩效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2 顾新;区域创新系统论[D];四川大学;2002年
3 李长虹;论科技工业园区[D];四川大学;2003年
4 周国红;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群的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研究——以浙江省为例[D];浙江大学;2004年
5 张林;学习型区域发展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黄亲国;中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与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7 周万生;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陈运平;高校科技创新体系、能力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9 汤易兵;区域创新视角的我国政府—产业—大学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张希胜;大学推动创新型城市发展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营;基于学习型区域的区域学习机制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2 曲迪;战略产业视角下建立学习型区域策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3 陆云霞;长三角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4 马丽;学习型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6年
5 许观玉;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视角对上海产学研联盟的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房瑞民;辽东半岛学习型区域创新系统构建及实施评价[D];燕山大学;2007年
7 张雁琳;基于产业集群的学习型区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8 周笑;产学研合作中的政策需求与政府作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9 易迎;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马俊;自主创新型武汉地区的建设途径[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075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507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