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教育厅
本文关键词:高师院校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为莘莘学子撑起一片蓝天
——云南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纪实
就业,关乎学生切身利益,关乎高校长远的生存与发展。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云南师范大学精心打磨“产品”,打造“品牌”,选好“出口”,主动面向“市场”,最终赢得就业新局面,为莘莘学子撑起一片广袤蓝天……
走进初春的云师大校园,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所前身是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的高等学府,正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响应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沿边开放、“桥头堡”建设等国家战略以及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要求,以自己独特的优势服务云南,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2008年,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审时度势,直面地方高师院校普遍存在的发展不快、不充分、不均衡,与名牌大学相比社会影响力、社会关注度、社会认可度不高,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较弱等问题,深入思考论证,提出“综合集成发展、内涵特色兴校”的战略。“综合集成”即是要秉承开放式办学的思想和内外统筹的管理理念,通过综合国内、外各方资源,集成校内、校外多方优势,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实现资源的重组和共享,达到大学整体功能的倍增和拓展,从而在有限时间内寻求跨越式发展,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内涵特色”即是要通过挖掘学校现有潜力,优化教育结构,提高内部效率和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模式创新。
发展理念的创新使云南师大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短短四年,学校办学层次不断跃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5-2012年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国大学800强排名显示,2012年云南师大综合排名第148位,比2005年的222位向前跃升74位;2012年在全国省属重点师大中排名第12位,比2005年的19位向前跃升7位;在西部省属重点师范大学中名列第2位。发展战略的实施,使云师大成为“十一五”期间云南发展速度最快的高校之一,学校的发展理念及取得的成效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学校综合实力的增强,也带动和显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工作质量的大幅提升。多年来,云师大以毕业生就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全方位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构建跨国人才培养体系及跨校教师教育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在地方高师院校中率先实施师范生定向就业免费教育试点工作,创新创业教育力度大,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起步早,队伍建设有成效,理论研究出成果,市场建设成规模,就业率持续稳定,就业质量高,就业工作在本地区同类院校中一直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完善机制: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方略”
以就业为导向,云师大构建了就业和人才培养良性互动长效机制。早在2004年,学校即实行就业工作校院二级管理模式,成立校院二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目标责任制、激励机制,就业率与专业设置挂钩、与学院业绩挂钩,以评促建、以督查促进工作,充分发挥各学院在就业工作中的能动作用,学院就业工作特色鲜明、成效明显。近年来,学校克服呈贡新校区建设过程中经费较为紧张的困难,在其它经费压缩的情况下优先满足就业工作经费需求,专项拨款超过教育部要求,近几年每年就业工作专项使用经费达100万元以上,且逐年增加,场地等硬件设施齐全,为做好就业工作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机构设置工作,设立招生就业中心,中心主任由校领导担任,设立就业处(正处级),就业处长兼任中心副主任,人员配置10余人,提升就业工作地位,全面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就业与招生挂钩、与学校生存在发展紧密相连。
学校领导把对就业工作的重视体现和落实在实处,提出从毕业生就业“出口”为切入点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向省政府提出建议,争取政策支持,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与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综合研究》,发表《高师院校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思考》、《从部属高师教育免费发展趋势看地方高师教育》等系列研究论文;校长每年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校年度重点工作之一,主持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并先后到版纳州等五个州(市)、县洽谈和签订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合作项目,成立校董会并引进200万社会资金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在2009年召开的全国政协常委会上受邀作题为《用好师范生“定向就业免费教育”政策,积极引导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发言。书记、校长曾亲自带队,12位校领导全部参与,赴全省16个地州市开展毕业生跟踪调研,为学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现实依据。
目前,学校形成了“校党政统一领导、职能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配合、学院具体实施”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运行机制,确立了“扩大和领先优质教育市场,巩固省内基础教育市场,开拓省外市场,渗透国外市场”的市场战略,坚持以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持续发展潜力的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创新的精神推动就业工作,以学生为本的要求落实就业工作。2009年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刊发了题为《云南师范大学采取措施努力解决学生就业难题》的报道,本科毕业生择业意向调查报告曾被本报刊发,学校连续六年获云南省高校就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2008年在地方高师院校中率先试点实施师范生定向就业免费教育,2010年,《省属地方师范大学师范生定向就业免费教育的改革实践》获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立项。
提升质量:打造一个富有竞争力的“品牌”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社会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攀升,云南省基础教育的改革急需一大批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在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领域具有扎实业务基础的各类高素质教师人才。针对这些要求,云南师大积极探索教师人才培养新模式,先后构建了“3+2”专升本、五年制“双学位”(本科)、“4+2”本硕连读、综合型师资培养等特色培养模式,为基础教育培养引领型、综合型的新型师资。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实现,学校先后实施了三轮教学改革,并以优化办学资源和增加教学投入为保障,大力加强专业建设,实施专业调整,对部分一级学科架构支撑的专业进行归类合并,加强新专业申报论证,对社会需求不大、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实行减招或隔年招生。同时,积极推进“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截至2011年,学校共获得国家级建设项目19个、省级建设项目115个。一系列教学改革举措的实施,培养了较高层次、更高素质的师资,有效地满足了云南省基础教育发展的新需求,在新的发展平台上提升了学校在新时期云南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重视实践教学,锤炼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师范性”,学校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相结合的一套完整的学生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完善以课程形式设置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强化教育(专业)实习,提高实习质量。自2007年起,承担2010、2011云南省“国培计划”农村骨干教师脱产研修置换项目,选派了3000余名师范生赴云南省16个地州市的农村中小学进行顶岗支教实习,置换1480名农村骨干教师到高校培训。在实习与基地建设上,实施实习就业一体化运行方式,借助项目合作、培训等平台,投入专项经费开展实习基地建设工作,目前共建立了160多个稳定的质量较高的实习(实训)与就业基地。
学校建立了云南省师范类院校第一个远程在线教育见习、研习系统——远程教学观摩见习系统,可远程实时观看基地教师授课情况,并进行课后学习和交流。制定《云南师范大学创新教育及创新学分实施细则》,规定学生在科研课题研究、科技成果、申请专利、创业活动等9大方面取得相应的成果可获相应的创新学分;构建以课外技能训练形式设置的实践教学活动体系;每年投入100万元创设以科技竞赛为载体的创新平台;设立大学生科学研究训练基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近三年来,各种层次的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立项907个,学校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竞赛中荣获国家一等奖2 项、二等奖11 项,省级一等奖6 项、二等奖26 项、三等奖44 项;2009年,学校为首批云南省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高校,同年10月,遴选确定10 项省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
推出双学位教育招生模式,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及就业核心竞争力。为适应云南基础教育发展的需求,学校在省内率先开展教师教育的改革与探索。2008年增设了面向全省的教育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双学位教育,与在昆六所高校签订跨校招生合作协议,建立了依托师大优势,面向全省的本科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2009年9月学校又新增“经济学”、“行政管理”两个双学位专业,学校本科双学位教育工作进一步完善,并逐步形成体系。截止2011年6月,学校三个本科“双学位”专业在读学生人数已经达到2700余人,其中校内学生1850人,校外学生850余人。双学位教育招生模式的建立,对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及推动云南民族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尤其是面向全省高校的教育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本科“双学位”教育,为非师范类、职业技术类及少数民族立志从事教育事业的学生进入教师岗位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拓展了非师范专业的就业渠道,为云南民族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构建跨国人才培养模式,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学校顺应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利用云南与东南亚自然地理山水相连、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的特有优势,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以国际合作办学为途径,与东南亚高校开展深入合作,构建了“2+2”、“3+1”国际合作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了具有创新性的跨国创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国外就业搭建双向平台。早在2003年,学校“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被列为国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大项目,先后在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建立了5个汉语教学中心,被国家确立为首批到海外承办孔子学院的大学,累计派出400余名学生到国外大学完成1-2年学业,建立18个国内外实习实训基地,350余名学生实现国外就业,在东南亚颇有声誉,被誉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一支“海外军团”。“国外汉语人才联合培养模式探索”、“面向东南亚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创新与实践”分获2005、2009年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1年,与国家侨办合作,在学校成立华文学院。
创新思路:开辟一片广袤的就业“天地”
创新师范生免费教育方式,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策略,2007年,部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后,云师大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站在关注云南基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及关心毕业生成长成才的高度,积极向云南省委省政府争取政策支持。2008年,以就业为切入点,在全省率先实施师范生定向就业免费教育试点工作,对自愿毕业后到边疆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乡镇级单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且工作年限不少于8年的师范类或具有教师资格证的非师范类应届本科毕业生,与地州教育行政部门和云南师范大学签订就业三方协议后,享受师范生定向就业免费教育政策,以此鼓励学生面向基层、深入基层、服务教育、奉献社会。此举受到了学生、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和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对地方高师院校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2010年,校党委书记作为唯一的省属师范院校被邀代表参加教育部“师范生免费教育与教师教育创新”座谈会并作了发言。2010年,《省属地方师范大学师范生定向就业免费教育的改革实践》获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立项。在基层就业项目中,2008~2010年共1000余名毕业生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就业,4069名毕业生到县级及以下单位就业;2008~2010年,评选奖励服务乡镇基层志愿者92名、校级先进毕业生922名、推选农村教育硕士200余名,对到村任职、入伍预征等基层项目开展了广泛的宣传动员及组织工作,基层就业人数逐年增加。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增强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学校加大创业工作力度,出台《云南师范大学关于鼓励和促进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意见》、《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实施意见》、《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创业实验园管理办法》、《云南师范大学毕业生创业基金管理使用办法》、《云南师范大学创新学分实施细则》等系列文件,构建集教育、指导、实训、帮扶、奖励等为内容的创业教育体系。成立学生创业指导委员会,2008年与企业合作筹集200万元设立“毕业生自主创业基金”,组建创业教育教研室,培养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把创业教育纳入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开设《大学生创业理论与实践》及《创业教育KAB》校级公选课,成立创业顾问团、导师团,建立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立校园大学生自主创业实验园区,为学生创业项目免费提供实验场地,加入全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开发创业教育网络平台,开展毕业生自主创业“一站式”服务。同时,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通过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模拟求职大赛、创业“青帆夜校”和KAB创业启蒙教育等活动,帮助他们培养强烈的创业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断提高创业素质和就业本领。近三年,学生作品先后有2件在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获铜奖,有6件先后在云南省创业计划大赛中获金奖、8件获银奖、9件获铜奖,“云南师大KAB创业俱乐部”荣获“全国十佳KAB创业俱乐部”称号,为历年来云南省唯一获奖高校。在与此同时,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先后建立了7个“大学生创业就业见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就业见习岗位260个,创业学生逐年增加,涌现出一批创业典型案例。
加强指导:畅通一条就业的“服务通道”
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构建规范系统的课程体系。学校高度重视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及教学工作,早在2000年就对就业指导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引入职业生涯规划内容,通过三轮教学改革,形成合理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及覆盖大一到大四的“1+1+X”的教学模式(即1为“形势与政策”《就业指导》版板必修课计20学时2学分、1为就业指导校级公选课计36学时2学分、X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相关校级公选课课程群),授课教师纳入学校教师管理系列,教学大纲及教材完善,教学检查评估与学校教学管理同步;独立开设《大学生创业的理论与实践》校级公选课6年,在云南省高校属首家;2010年,把课程细分为就业指导、生涯规划、创业教育三门课并探索实施网络教学;组织编写校本教材获云南省社科三等奖,实施精品课程建设获省级精品课,《创建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与实践活动新模式》、《云南师范大学就业指导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分获云南师大2004年、2008年教学成果三等奖,《云南师范大学形势政策课教育教学创新实验探索》获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教学成果一等奖、云南省2009年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学生曹威获教育部2009年首届大学生职业生涯大赛第十名。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同类院校中具有示范性。
加强队伍建设和理论研究,造就高素质、理论强,专业化、职业化程度高的指导队伍。学校支持、引导就业指导队伍走专业化、职业化之路,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就业指导教学、理论研究等工作,目前,建设了一支由5名专职人员61名兼职人员组成的相对分类、校院两级专兼职人员结合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其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比例为97.3%,副教授以上职称占51.2%,61人获得国家职业指导师资格等级证书,13人获GCDF全球规划师资格证书,62人次分获国家级、省级各类就业指导师资培训合格证书,实现就业工作人员持证上岗,6人获云南省就业工作先进个人称号,部分教师专职从事就业工作及教学长达10余年,有力推进就业指导专家化、职业化进程。同时,重视理论研究,三年来,主持国家级课题3项、省级课题9项、青年基金5项,学生工作科研基金35项,理论研究论文百余篇,出版《形势与政策》校本教材1部并获云南省社科三等奖,出版辅助教材《大学生创业理论与实践》、《大学生职业生涯与规划》(师范类)等6部,一个学习研究型就业工作团队正在形成,为全省高校队伍建设、理论研究起到借鉴作用。
有形与无形市场并重,搭建便捷就业平台。2006年率先在云南省高校中运行就业综合服务网(),建设了一个集在线注册、信息发布、求职视频库、信息查询、在线测评、在线答疑、网络教学为一体的用人单位、学校、学院、毕业生互通的网络平台,实现独立服务器运行及就业信息的网站、电子大屏幕、就业宣传栏校院二级同步传送,校园千兆带宽确保网络能正常运行。开通以来,注册用人单位4900余个,发布就业信息5300余条,网站访问量达700万人次,共2万余名学生进行了在线职业能力测评,开通网上就业课程3门,在就业期内日平均访问量达上千人次。同时,为学生搭建“有形”供需平台,充分发挥学校在云南省高师院校中的龙头作用,连续12年承办云南省师资类大型供需洽谈会,每周四举办一场中型校园招聘会,常设一个不定时小型招聘会,目前,已形成了大、中、小型市场相结合,各种不同层次就业市场相互补充的有形市场体系,到校招聘用人单位数量逐年增加。统计显示,云南师范大学毕业生70%以上通过就业网、参加招聘会获取信息并成功就业。60%以上毕业生到教育系统就业,彰显了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效果。
为莘莘学子撑起一片蓝天
——云南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纪实
就业,关乎学生切身利益,关乎高校长远的生存与发展。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云南师范大学精心打磨“产品”,打造“品牌”,选好“出口”,主动面向“市场”,最终赢得就业新局面,为莘莘学子撑起一片广袤蓝天……
走进初春的云师大校园,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所前身是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的高等学府,正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响应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沿边开放、“桥头堡”建设等国家战略以及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要求,以自己独特的优势服务云南,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2008年,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审时度势,直面地方高师院校普遍存在的发展不快、不充分、不均衡,与名牌大学相比社会影响力、社会关注度、社会认可度不高,,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较弱等问题,深入思考论证,提出“综合集成发展、内涵特色兴校”的战略。“综合集成”即是要秉承开放式办学的思想和内外统筹的管理理念,通过综合国内、外各方资源,集成校内、校外多方优势,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实现资源的重组和共享,达到大学整体功能的倍增和拓展,从而在有限时间内寻求跨越式发展,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内涵特色”即是要通过挖掘学校现有潜力,优化教育结构,提高内部效率和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模式创新。
发展理念的创新使云南师大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短短四年,学校办学层次不断跃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5-2012年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国大学800强排名显示,2012年云南师大综合排名第148位,比2005年的222位向前跃升74位;2012年在全国省属重点师大中排名第12位,比2005年的19位向前跃升7位;在西部省属重点师范大学中名列第2位。发展战略的实施,使云师大成为“十一五”期间云南发展速度最快的高校之一,学校的发展理念及取得的成效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学校综合实力的增强,也带动和显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工作质量的大幅提升。多年来,云师大以毕业生就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全方位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构建跨国人才培养体系及跨校教师教育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在地方高师院校中率先实施师范生定向就业免费教育试点工作,创新创业教育力度大,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起步早,队伍建设有成效,理论研究出成果,市场建设成规模,就业率持续稳定,就业质量高,就业工作在本地区同类院校中一直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完善机制: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方略”
以就业为导向,云师大构建了就业和人才培养良性互动长效机制。早在2004年,学校即实行就业工作校院二级管理模式,成立校院二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目标责任制、激励机制,就业率与专业设置挂钩、与学院业绩挂钩,以评促建、以督查促进工作,充分发挥各学院在就业工作中的能动作用,学院就业工作特色鲜明、成效明显。近年来,学校克服呈贡新校区建设过程中经费较为紧张的困难,在其它经费压缩的情况下优先满足就业工作经费需求,专项拨款超过教育部要求,近几年每年就业工作专项使用经费达100万元以上,且逐年增加,场地等硬件设施齐全,为做好就业工作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机构设置工作,设立招生就业中心,中心主任由校领导担任,设立就业处(正处级),就业处长兼任中心副主任,人员配置10余人,提升就业工作地位,全面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就业与招生挂钩、与学校生存在发展紧密相连。
学校领导把对就业工作的重视体现和落实在实处,提出从毕业生就业“出口”为切入点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向省政府提出建议,争取政策支持,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与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综合研究》,发表《高师院校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思考》、《从部属高师教育免费发展趋势看地方高师教育》等系列研究论文;校长每年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校年度重点工作之一,主持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并先后到版纳州等五个州(市)、县洽谈和签订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合作项目,成立校董会并引进200万社会资金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在2009年召开的全国政协常委会上受邀作题为《用好师范生“定向就业免费教育”政策,积极引导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发言。书记、校长曾亲自带队,12位校领导全部参与,赴全省16个地州市开展毕业生跟踪调研,为学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现实依据。
目前,学校形成了“校党政统一领导、职能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配合、学院具体实施”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运行机制,确立了“扩大和领先优质教育市场,巩固省内基础教育市场,开拓省外市场,渗透国外市场”的市场战略,坚持以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持续发展潜力的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创新的精神推动就业工作,以学生为本的要求落实就业工作。2009年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刊发了题为《云南师范大学采取措施努力解决学生就业难题》的报道,本科毕业生择业意向调查报告曾被本报刊发,学校连续六年获云南省高校就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2008年在地方高师院校中率先试点实施师范生定向就业免费教育,2010年,《省属地方师范大学师范生定向就业免费教育的改革实践》获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立项。
提升质量:打造一个富有竞争力的“品牌”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社会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攀升,云南省基础教育的改革急需一大批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在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领域具有扎实业务基础的各类高素质教师人才。针对这些要求,云南师大积极探索教师人才培养新模式,先后构建了“3+2”专升本、五年制“双学位”(本科)、“4+2”本硕连读、综合型师资培养等特色培养模式,为基础教育培养引领型、综合型的新型师资。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实现,学校先后实施了三轮教学改革,并以优化办学资源和增加教学投入为保障,大力加强专业建设,实施专业调整,对部分一级学科架构支撑的专业进行归类合并,加强新专业申报论证,对社会需求不大、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实行减招或隔年招生。同时,积极推进“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截至2011年,学校共获得国家级建设项目19个、省级建设项目115个。一系列教学改革举措的实施,培养了较高层次、更高素质的师资,有效地满足了云南省基础教育发展的新需求,在新的发展平台上提升了学校在新时期云南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重视实践教学,锤炼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师范性”,学校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相结合的一套完整的学生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完善以课程形式设置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强化教育(专业)实习,提高实习质量。自2007年起,承担2010、2011云南省“国培计划”农村骨干教师脱产研修置换项目,选派了3000余名师范生赴云南省16个地州市的农村中小学进行顶岗支教实习,置换1480名农村骨干教师到高校培训。在实习与基地建设上,实施实习就业一体化运行方式,借助项目合作、培训等平台,投入专项经费开展实习基地建设工作,目前共建立了160多个稳定的质量较高的实习(实训)与就业基地。
学校建立了云南省师范类院校第一个远程在线教育见习、研习系统——远程教学观摩见习系统,可远程实时观看基地教师授课情况,并进行课后学习和交流。制定《云南师范大学创新教育及创新学分实施细则》,规定学生在科研课题研究、科技成果、申请专利、创业活动等9大方面取得相应的成果可获相应的创新学分;构建以课外技能训练形式设置的实践教学活动体系;每年投入100万元创设以科技竞赛为载体的创新平台;设立大学生科学研究训练基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近三年来,各种层次的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立项907个,学校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竞赛中荣获国家一等奖2 项、二等奖11 项,省级一等奖6 项、二等奖26 项、三等奖44 项;2009年,学校为首批云南省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高校,同年10月,遴选确定10 项省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
推出双学位教育招生模式,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及就业核心竞争力。为适应云南基础教育发展的需求,学校在省内率先开展教师教育的改革与探索。2008年增设了面向全省的教育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双学位教育,与在昆六所高校签订跨校招生合作协议,建立了依托师大优势,面向全省的本科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2009年9月学校又新增“经济学”、“行政管理”两个双学位专业,学校本科双学位教育工作进一步完善,并逐步形成体系。截止2011年6月,学校三个本科“双学位”专业在读学生人数已经达到2700余人,其中校内学生1850人,校外学生850余人。双学位教育招生模式的建立,对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及推动云南民族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尤其是面向全省高校的教育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本科“双学位”教育,为非师范类、职业技术类及少数民族立志从事教育事业的学生进入教师岗位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拓展了非师范专业的就业渠道,为云南民族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构建跨国人才培养模式,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学校顺应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利用云南与东南亚自然地理山水相连、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的特有优势,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以国际合作办学为途径,与东南亚高校开展深入合作,构建了“2+2”、“3+1”国际合作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了具有创新性的跨国创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国外就业搭建双向平台。早在2003年,学校“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被列为国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大项目,先后在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建立了5个汉语教学中心,被国家确立为首批到海外承办孔子学院的大学,累计派出400余名学生到国外大学完成1-2年学业,建立18个国内外实习实训基地,350余名学生实现国外就业,在东南亚颇有声誉,被誉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一支“海外军团”。“国外汉语人才联合培养模式探索”、“面向东南亚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创新与实践”分获2005、2009年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1年,与国家侨办合作,在学校成立华文学院。
创新思路:开辟一片广袤的就业“天地”
创新师范生免费教育方式,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策略,2007年,部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后,云师大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站在关注云南基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及关心毕业生成长成才的高度,积极向云南省委省政府争取政策支持。2008年,以就业为切入点,在全省率先实施师范生定向就业免费教育试点工作,对自愿毕业后到边疆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乡镇级单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且工作年限不少于8年的师范类或具有教师资格证的非师范类应届本科毕业生,与地州教育行政部门和云南师范大学签订就业三方协议后,享受师范生定向就业免费教育政策,以此鼓励学生面向基层、深入基层、服务教育、奉献社会。此举受到了学生、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和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对地方高师院校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2010年,校党委书记作为唯一的省属师范院校被邀代表参加教育部“师范生免费教育与教师教育创新”座谈会并作了发言。2010年,《省属地方师范大学师范生定向就业免费教育的改革实践》获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立项。在基层就业项目中,2008~2010年共1000余名毕业生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就业,4069名毕业生到县级及以下单位就业;2008~2010年,评选奖励服务乡镇基层志愿者92名、校级先进毕业生922名、推选农村教育硕士200余名,对到村任职、入伍预征等基层项目开展了广泛的宣传动员及组织工作,基层就业人数逐年增加。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增强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学校加大创业工作力度,出台《云南师范大学关于鼓励和促进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意见》、《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实施意见》、《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创业实验园管理办法》、《云南师范大学毕业生创业基金管理使用办法》、《云南师范大学创新学分实施细则》等系列文件,构建集教育、指导、实训、帮扶、奖励等为内容的创业教育体系。成立学生创业指导委员会,2008年与企业合作筹集200万元设立“毕业生自主创业基金”,组建创业教育教研室,培养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把创业教育纳入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开设《大学生创业理论与实践》及《创业教育KAB》校级公选课,成立创业顾问团、导师团,建立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立校园大学生自主创业实验园区,为学生创业项目免费提供实验场地,加入全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开发创业教育网络平台,开展毕业生自主创业“一站式”服务。同时,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通过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模拟求职大赛、创业“青帆夜校”和KAB创业启蒙教育等活动,帮助他们培养强烈的创业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断提高创业素质和就业本领。近三年,学生作品先后有2件在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获铜奖,有6件先后在云南省创业计划大赛中获金奖、8件获银奖、9件获铜奖,“云南师大KAB创业俱乐部”荣获“全国十佳KAB创业俱乐部”称号,为历年来云南省唯一获奖高校。在与此同时,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先后建立了7个“大学生创业就业见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就业见习岗位260个,创业学生逐年增加,涌现出一批创业典型案例。
加强指导:畅通一条就业的“服务通道”
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构建规范系统的课程体系。学校高度重视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及教学工作,早在2000年就对就业指导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引入职业生涯规划内容,通过三轮教学改革,形成合理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及覆盖大一到大四的“1+1+X”的教学模式(即1为“形势与政策”《就业指导》版板必修课计20学时2学分、1为就业指导校级公选课计36学时2学分、X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相关校级公选课课程群),授课教师纳入学校教师管理系列,教学大纲及教材完善,教学检查评估与学校教学管理同步;独立开设《大学生创业的理论与实践》校级公选课6年,在云南省高校属首家;2010年,把课程细分为就业指导、生涯规划、创业教育三门课并探索实施网络教学;组织编写校本教材获云南省社科三等奖,实施精品课程建设获省级精品课,《创建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与实践活动新模式》、《云南师范大学就业指导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分获云南师大2004年、2008年教学成果三等奖,《云南师范大学形势政策课教育教学创新实验探索》获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教学成果一等奖、云南省2009年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学生曹威获教育部2009年首届大学生职业生涯大赛第十名。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同类院校中具有示范性。
加强队伍建设和理论研究,造就高素质、理论强,专业化、职业化程度高的指导队伍。学校支持、引导就业指导队伍走专业化、职业化之路,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就业指导教学、理论研究等工作,目前,建设了一支由5名专职人员61名兼职人员组成的相对分类、校院两级专兼职人员结合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其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比例为97.3%,副教授以上职称占51.2%,61人获得国家职业指导师资格等级证书,13人获GCDF全球规划师资格证书,62人次分获国家级、省级各类就业指导师资培训合格证书,实现就业工作人员持证上岗,6人获云南省就业工作先进个人称号,部分教师专职从事就业工作及教学长达10余年,有力推进就业指导专家化、职业化进程。同时,重视理论研究,三年来,主持国家级课题3项、省级课题9项、青年基金5项,学生工作科研基金35项,理论研究论文百余篇,出版《形势与政策》校本教材1部并获云南省社科三等奖,出版辅助教材《大学生创业理论与实践》、《大学生职业生涯与规划》(师范类)等6部,一个学习研究型就业工作团队正在形成,为全省高校队伍建设、理论研究起到借鉴作用。
有形与无形市场并重,搭建便捷就业平台。2006年率先在云南省高校中运行就业综合服务网(),建设了一个集在线注册、信息发布、求职视频库、信息查询、在线测评、在线答疑、网络教学为一体的用人单位、学校、学院、毕业生互通的网络平台,实现独立服务器运行及就业信息的网站、电子大屏幕、就业宣传栏校院二级同步传送,校园千兆带宽确保网络能正常运行。开通以来,注册用人单位4900余个,发布就业信息5300余条,网站访问量达700万人次,共2万余名学生进行了在线职业能力测评,开通网上就业课程3门,在就业期内日平均访问量达上千人次。同时,为学生搭建“有形”供需平台,充分发挥学校在云南省高师院校中的龙头作用,连续12年承办云南省师资类大型供需洽谈会,每周四举办一场中型校园招聘会,常设一个不定时小型招聘会,目前,已形成了大、中、小型市场相结合,各种不同层次就业市场相互补充的有形市场体系,到校招聘用人单位数量逐年增加。统计显示,云南师范大学毕业生70%以上通过就业网、参加招聘会获取信息并成功就业。60%以上毕业生到教育系统就业,彰显了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效果。
附件下载:
本文关键词:高师院校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49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54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