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关于文化问题的一些思考——兼论高等教育的文化责任

发布时间:2018-03-06 22:29

  本文选题:文化特征 切入点:文化责任 出处:《哲学研究》2013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时下文化成为一个热门的论题,文化入也是各领风骚。人们常常讨论或倡导文化多元,可是少有人讨论文化根本;常常有人抱怨文化浮躁,可是也少有人讨论文化责任。诚然,中国文化素有海纳百川的品格,但是撇开中国文化的根本去讨论文化多元,这就忘却了文化的主干和旁枝之分,文化讨论就免不了肤浅与浮躁。肤浅者贬低自身之文化,浮躁者阿媚西方之文化。当今时代,人们习惯以"转型"来否定传统,渐渐地拿"否定"成为时尚。难怪乎异质文化在中华大地个性张扬,本土文化则自轻自贱。文化是人类存在的一种样态,是人类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所在,更是人类的一种信仰、一种责任。文化责任乃是塑造现代中国之精神品格的必备条件。由此,整理、传承和创新中国文明的传统,乃是文化责任之根本。这是文化研究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Abstract]:Culture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proper time. People often discuss or advocate cultural diversity, but few people discuss the root of culture, and people often complain about cultural impetuosity. But there is little discussion of cultural responsibility. It is true that Chinese culture has the character of a hundred rivers in the sea, but putting aside the root of Chinese culture to discuss cultural pluralism, it has forgotten the backbone and side branches of culture. Cultural discussion is inevitably superficial and impetuous. Shallow people belittle their own culture, impetuous people flatter Western culture. Nowadays, people are used to negating tradition with "transformation". Gradually taking "negation" has become a fashion. No wonder heterogeneity culture has spread its individuality in the land of China, while local culture has become self-abject. Culture is a form of human existence, where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human life lie, and what is more, it is a kind of belief of human beings. Cultural responsibility i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shaping the spiritual character of modern China. Therefore, sorting out, inheriting and innovating the tradi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cultural responsibility.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文化回归研究”(编号12BKS09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640;G1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鲁洁;应对全球化:提升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长德;;论教师专业自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裴娣娜;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根本转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2期

3 王奇;;文化全球化视野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论武术发展的同质化危机与异质化生存[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3期

4 刘志文;;学术自主、文化自觉与中国高等教育的自主发展[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冯国蕊;;云南中小学“本土音乐进课堂”的实践性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6 刘子真;程瑶;;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哲学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7年03期

7 朱曼;大学通识教育的文化困境与会通创新方式[J];高等农业教育;2005年11期

8 刘志文;;中国高等教育自主发展的路径研究[J];高教探索;2008年03期

9 陈兴德;从“反殖民”到“自我殖民”?[J];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02期

10 杜青;杨军昌;;文化支撑力的嬗变与现代文化建设[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振存;文化视阈下城乡教育公平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吴亮奎;文化变迁中的课程与教学[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冉;文化自觉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宋晔;校园伦理智慧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祖祥;控制与教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于海琴;社会文化心理视野下的学术依附行为[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卢旭;教育的现代性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吴立保;中国近代大学本土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康宏;高等教育评价标准的价值反思[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董海霞;文化视域下的道德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欧阳晓;近代以来中国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演变及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建霞;侗族大歌浸润下的儿童成长场域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邓永芳;现代化境遇中的文化自觉[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4 荣凤杰;互联网与大学生社会化偏差[D];吉林大学;2004年

5 孙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6 梅英;网络生态危机与德育实效性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孙祖兴;全球化视景中的跨国高等教育——一种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尹国杰;我国本科公共英语课程设计的文化性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杨颖;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教育主权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沙琦;教育交往[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中国文化与新世纪的社会学人类学——费孝通、李亦园对话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儿;中国文化绝非与自然和谐的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1年05期

2 张竞;论市场经济中的文化创新[J];学术交流;2001年01期

3 于力;浅谈大众文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4 张勤;从悟性文化向契约文化的转变——实现民族性格的现代成熟[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5 刘明景;谈谈“文化”的概念和特点[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张健,王明红;大众文化的流行与"庸俗化"及"媚俗[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张静蓉;文化创新及其实现机制[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01期

8 万智炯;从现象学的角度看大众文化的哲学成因[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S1期

9 潘承玉;越文化研究纲要[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10 姜奇平;冷文化与热文化的区别[J];互联网周刊;2003年3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风平;;区域文化对创新能力的影响[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9年

2 李翠玉;文洪朝;;市场经济视角下的文化建设[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3 杨福泉;;再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危机——以云南省为例[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俞岚;;浅论领导在工商文化建设中的作用[A];浙江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作清;;黑龙江文化的发展、特点与创新[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6 张鑫;;黑龙江精神文化初探[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7 陈易洲;邹聪顺;;漳州文化特征浅析——兼谈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8 杨宜勇;董进修;;澳门文化产业前景与定位分析[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张华;郑长兴;;研究所文化建设刍议[A];上海科技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管理研究会论文选编第九辑[C];2002年

10 张守智;;民博会——长春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品牌[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钟淑洁;文明对话与世界文化的和谐发展[N];人民日报;2005年

2 刘满衡;和谐社会对文化的诉求[N];深圳特区报;2005年

3 朱震晓;文化兴市战略助推文化产业发展[N];安阳日报;2007年

4 范丽霞;在全市纪念第二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上的讲话[N];长治日报;2007年

5 张敬华;制订文化发展战略 推动和谐文化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6 孟宪政;走湘西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之路[N];团结报;2006年

7 简雄;激发苏州文化发展活力[N];苏州日报;2007年

8 张先亮 戢广南;文化认同: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之魂[N];新疆日报(汉);2009年

9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闽都文化》写的序言 黄瑞霖;弘扬闽都文化 焕发首邑风采[N];福建日报;2009年

10 姜海如;谈气象文化建设的五个特征[N];中国气象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杨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与评价[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2 白芸;理解学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允熠;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D];南开大学;1997年

4 王云芳;迁徒流变中的文化传统:境外鲁籍作家创作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刘艺;镜与中国传统文化[D];四川大学;2002年

6 周桂君;现代性语境下跨文化作家的创伤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朱逸宁;江南都市文化源流及先秦至六朝发展阶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8 郑葳;教育心理学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斌兰;文化差异与文学翻译障碍及其对策[D];广西大学;2002年

2 付水晶;赫哲族鱼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 袁明亮;论文化与司法职业的融合与提升[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4 刘佳;中英花卉词语文化内涵之对比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4年

5 邓丽慧;文化视境下的明星图书[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缪小亮;新时期中国廉政文化建设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牛玉西;畲族与客家的文化互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张志坚;酒熟语及其文化精神[D];内蒙古大学;2011年

9 颜廷武;品牌文化的生成与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高广元;关于我国大学文化的分析与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5767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5767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3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