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英才班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本文选题:培养模式 切入点:生物学 出处:《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年2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为深入贯彻落实《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和《高教强省规划》等文件精神,发挥省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的示范和带头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提升专业建设的总体水平,齐齐哈尔大学生命科学与农林学院2010年率先在生物科学等4个专业开设了英才班,其主要目的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不断探索培养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高级复合型人才的具体实践。1培养目标和培养思路1.1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以"厚品德、尊个性、强基础、重实践"为培养原
[Abstract]:In order to implement in depth the spirit of the documents "medium and long term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Plan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strong Provincial Plan for higher Education", and to give play to the exemplary and leading role of the provincial key specialties and specialties with characteristics, In 2010, the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and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Qiqihar University, took the lead in offering courses of excellence in four major areas, including biological scienc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he ability to serve the society, and to raise the overall level of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Its main purpose is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o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alent training,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own quality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to explore and cultivate the learning type and the research type. Concrete practice of innovative Advanced compound Talent 1.1 training goal and orient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based on "thick moral character, respect for individuality, strong foundation and emphasis on practice"
【作者单位】: 齐齐哈尔大学生命科学与农林学院;
【基金】:2011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201685)
【分类号】:Q-4;G6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雪珠;王健鑫;王日昕;;地方本科院校生物专业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7期
2 王惠;秦利;王振东;于洋;;生物科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3期
3 王晶英;李玉花;孙中武;于红丽;;高素质应用型生物学人才的培养模式探析[J];价值工程;2011年20期
4 田利钦;王卓;; 浅谈物理学和生物科学的关系[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农学版);1987年02期
5 ;1984年期刊目录索引选(动物部分)(七)[J];动物学杂志;1985年06期
6 黄永达;许萌萌;;现代生命科学发展进程中的病毒学[J];魅力中国;2009年15期
7 曾虹燕;刘跃进;张小云;冯波;张继红;;地方高等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09年S1期
8 阮先乐;刘中华;陈龙;;生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9 ;努力建设“生物学基地” 培养高质量的理科跨世纪人才[J];高等理科教育;1994年04期
10 时丽冉;;生物科学专业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模式探究[J];考试周刊;2011年5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明刚;齐安翔;李哲;王杉霖;张英;;半连续培养模式下新型培养基(CBBM培养基)对雨生红球藻生长和虾青素积累的影响[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2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简介[A];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C];2008年
3 万谦;呼俊改;李美芬;;电子顺磁共振成像技术及其在生物学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现代生物物理技术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4 刘布鸣;钟正贤;;傅立叶红外光谱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工科分册·上册)[C];1992年
5 杨群;李春香;郝家胜;张克云;孙晓燕;;基因年代表及其在历史生物学中的意义[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6 汪力;;THz远红外光谱技术在生物学中的应用[A];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2年
7 张志鸿;;Bio-X:生物科学和非生命科学的交叉[A];2000上海科技论坛BIO-X研讨会暨中德医学生物物理和上海流变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李法曾;赵遵田;王玉志;樊守金;王金星;;第五篇 生物科学[A];2007-2008山东省学科发展报告[C];2008年
9 张治洲;刘强;贺林;;真核细胞功能生物信息的大规模集成和可视化[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江丕栋;李小兵;;国际空间站的空间生物科学技术研究计划及关于我国发展空间生物科学技术研究的初步建议[A];中国宇航学会航天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亚平;我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前景[N];学习时报;2006年
2 朱圣庚;生命科学将是二十一世纪领头学科[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3 管克江邋浙大迪诺遗传与基因组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祁鸣 本报记者 杨暄;生物学界“第一架飞机”诞生?[N];人民日报;2007年
4 卢家兴;生命科学创造更美好生活[N];大众科技报;2004年
5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王俊鸣;与生命科学为伴[N];科技日报;2001年
6 新华社记者 张锦芳;“我对干细胞的研究正在向终点奔跑”[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7 青云;生命科学的下一个热点:糖生物学[N];学习时报;2004年
8 陈富韬;合成生物学的喜与忧[N];人民日报;2009年
9 黄军英;新生物学 瞄准绿色健康[N];人民日报;2010年
10 刘林森;IT技术与生命科学握手[N];科技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龙;兽疫链球菌发酵生产透明质酸过程控制与优化[D];江南大学;2009年
2 李秀山;白水江自然保护区蝶类多样性及珍稀种类濒危机制与保护措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3 熊安琪;稳定表达人c-Kit受体及其突变体细胞株的建立与生物学特性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1年
4 赵永娟;Nur77转录调控靶基因的鉴定及其生理功能的初步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5 刘兴茂;CHO工程细胞无血清流加培养代谢动力学及转录谱特征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9年
6 戴小杰;东太平洋主要几种中上层鲨鱼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付新华;中国大陆两种水栖萤火虫生物学及行为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8 刘琳;钩端螺旋体Homoserine O-acetyltransferase结构解析与催化机理研究,,人的Coactosin-like Protein结构解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9 梅一德;抗凋亡蛋白Mcl-1及Siah-1S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10 牛明福;富含不同阳离子氨基酸抗菌肽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肖永;秦岭地区虎凤蝶(Luehdorfia)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2 颜月莉;生物师范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何华;窗胸萤生物学及其幼虫肠道细菌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4 聂小妮;秦岭山区蝎蛉科昆虫生物学及生物地理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5 李厚;农林院校生命科学类贯通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6 魏德霞;西部地区高师本科生物学教师教育资源配置的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红章;生物学的范式交流[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盛晓庆;高师院校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9 韦艳艳;新课程背景下高师生物学教师教育改革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艺华;生命科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895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589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