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大学跨学科研究合作的动力机制与政策影响

发布时间:2018-03-30 21:41

  本文选题:大学跨学科研究 切入点:知识共享 出处:《高教探索》2013年02期


【摘要】:大学跨学科研究关系是建立在跨学科知识共享机制基础之上的。大学跨学科知识共享存在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三种,即跨学科社会网络因素、跨学科知识转化因素、跨学科研究环境因素。在此基础上,借鉴知识创造过程理论,提出了科学家科研行为理性假设,进而建立了大学跨学科研究知识共享的动力机制分析模型,揭示了大学跨学科研究中的三种知识共享动力机制,即单向学习收益机制、双向互惠收益机制和组织激励机制。研究认为大学跨学科知识共享动力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即高位势专有学科知识贡献与嵌入方的动力因素、低位势专有学科知识学习与整合方的动力因素、跨学科成员知识共享互惠的阻力因素,进而提出了改进和加强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与管理的基本对策。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universities is based on the mechanism of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sharing. There are thre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xistence of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sharing in universities, namely, the factors of interdisciplinary social network, and the factors of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creation process, the rational hypothesi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behavior of scientists is put forward, and the dynamic mechanism analysis model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universities is established. This paper reveals three kinds of dynamic mechanism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th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of university, that is, one-way learning income mechanism. The bidirectional reciprocal benefit mechanism and the organization incentive mechanism. The research thinks that the motive force of university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sharing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following factors, namely,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knowledge of high potential proprietary discipline and the motive factor of the embedded side. The motive factors of the knowledge learning and integration of the special subject of low potential and the resistance factor of the reciprocal knowledge sharing among the interdisciplinary members are put forward, and the basic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and strengthen th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the university are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学科交叉’概念的重释与中国大学跨学科发展模式选择研究”(11YCZH065)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度专题项目(12D07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科学社会学视角下的我国大学学科发展范型创新研究”(HIT.HSS.201225)的成果之一
【分类号】:G64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超;王雅林;;大学跨学科合作关系的界面规则与治理机制[J];高教探索;2012年03期

2 李自杰;李毅;郑艺;;信任对知识获取的影响机制[J];管理世界;2010年08期

3 陈凯泉;张士洋;张凯;刘鹏;;矩阵化、虚拟化和联盟式:信息时代研究型大学的学术组织创新[J];高教探索;2012年05期

4 赵坤;王方芳;王振维;;大学跨学科组织建设的有效路径——基于系统生态方法的分析[J];高教探索;2012年05期

5 熊华军;大学虚拟跨学科组织的原则、特征和优势——以麻省理工学院CSBi运行机制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8期

6 黄超;王雅林;姜华;;大学学科成长能力系统构建及其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7 黄超;杨英杰;;大学学科团队冲突:结构要素、形成机理与管理对策[J];大学教育科学;2011年06期

8 魏巍;刘仲林;;跨学科研究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07期

9 汪应洛,李勖;知识的转移特性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年10期

10 叶志桂,颜光华;纵向沟通中隐性信息获取的激励兼容机制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丙山;张卫国;秦大斌;罗军;;高新技术企业隐性知识分享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赵莉;;探讨图书馆知识转移的条件与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9期

3 付玉生;;论图书馆知识转移的作用[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8年05期

4 彭捷;;图书馆知识转移的特征及作用[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1年03期

5 黄超;王雅林;;大学跨学科合作关系的界面规则与治理机制[J];高教探索;2012年03期

6 张兵;王文平;孟庆松;;非正式创新网络结构仿真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8年04期

7 马顺道;李永建;;对学习历史事件法的一种改进[J];管理学报;2006年03期

8 李春好;杜元伟;;我国科技合作项目管理机制的缺陷分析与改进对策[J];管理学报;2010年02期

9 郑书富;;知识发现与属性特征[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孔德成;侯光明;;重大科技工程隐性知识耦合模型构建[J];科技和产业;2012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曾德明;张运生;陈立勇;张利飞;;网络经济环境中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综评与发展[A];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孔德成;侯光明;;大规模科学技术工程隐性知识集成创新模型构建[A];第十四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晶晶;创新型经济圈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蒋国平;基于隐性知识创造的突破性技术创新机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赖芨宇;基于知识挖掘的企业管理集成系统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4 赵林飞;全球产业网络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和产业升级[D];东华大学;2010年

5 姜毓锋;基于技术市场的知识转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华光;动态联盟演化与知识扩散交互作用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惠峗;组织隐性知识共享的管理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汪东华;政府公务员个体隐性知识传递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何明芮;个体层面的隐性知识认知及显性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陈耘;知识转移激励传导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容;知识型企业隐性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分析[D];西安邮电学院;2010年

2 周子荻;基于DEA与SNA的区域R & D绩效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郭文婷;个人外载隐性知识转化与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高智勇;基于供应链中知识型核心企业的知识动态评价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5 李晓亮;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流动分析与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6 林磊;中外合资企业知识转移绩效实证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7 董禹君;企业知识转移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8 吴艳玲;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的知识转移模式与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陈兰兰;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形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唐乙斌;隐性知识传播的微分动力学模型[D];西华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炜;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的跨学科学术组织[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9期

2 汪丁丁;知识的经济学性质[J];读书;1995年12期

3 陈艾华;邹晓东;陈勇;陈婵;王锋雷;柳宏志;;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的实践创新——以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CHI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4 郑忠伟;李文;孔寒冰;;虚拟科研组织:理工科大学的一种选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02期

5 朱九思,文辅相;论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1993年02期

6 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5期

7 熊华军;大学虚拟跨学科组织的原则、特征和优势——以麻省理工学院CSBi运行机制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8期

8 黄超;王雅林;姜华;;大学学科成长能力系统构建及其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9 陈国权;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及组织学习[J];管理科学学报;2001年05期

10 张臻;井西学;曲海英;孙宏伟;;科技人员人格与创造力的研究综述[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厉海鸥;高校虚拟跨学科组织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贵华;论转型时期大学管理改革的动力机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2 王龙,王娟;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项目经验评述[J];开放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3 李显东;李彤;;谈高等学校知识管理[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4 温善明;郭志;;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高校管理[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甘露;曾德明;谢赤;;知识共享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大学教育科学;2006年04期

6 张峗;;构建高校教师知识创新体系的路径选择[J];学术交流;2006年12期

7 刘晓东;张文皎;;论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机制[J];教育与职业;2006年23期

8 徐巧娣;;高校知识管理解读[J];文教资料;2007年05期

9 赵硕;;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知识共享研究[J];情报杂志;2007年06期

10 刘娟;;高校知识共享可能性的博弈分析[J];学海;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陈世平;胡艳军;;高校教师知识共享问题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代刚;;不断推进学习型科研团队建设 提高贵州高校科研竞争力[A];第一届贵州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蔡德章;;运用知识管理方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4 洪旭迎;;从教育教学评估探识高校档案公共价值和规范性管理[A];北京高校档案学术论文汇编[C];2006年

5 孔刚;张生太;谭力文;;学习型组织视角下的高校组织变革模型构建及实施[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6 张天;;关于构建河北省高校学习共享空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A];第五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0年

7 孙景芝;柳治仁;;构建有效的学习型校园文化思考[A];2003年中国成人教育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郭瑞杰;;艺术类大学生成就动机与职业决策风格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张立新;吴绍春;;和谐视阈下的大学组织结构变革研究[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杰;列入“学术创新团队计划”项目[N];科技日报;2005年

2 杨如安;“和实生物”与和谐大学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李鹏翔;华大师大解聘正副教授29人 教授终身制正式“退场”[N];中国改革报;2006年

4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 刘尧;探索和谐大学的发展机制[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哈尔滨商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 孙冬生 教授;从“制造”到“创造”[N];中国信息报;2006年

6 济南大学党委书记 范跃进;大学管理创新研究园地的一朵奇葩[N];中华读书报;2008年

7 记者 赵瑜琳;教育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论坛在京召开[N];中国环境报;2005年

8 ;打破高等教育资源相对集中于东部的局面[N];人民政协报;2004年

9 姚晋平;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真情关爱[N];山西日报;2005年

10 侯建军 屈维娜;我市今年万余考生考入各类高校[N];商洛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晶;高校知识管理创新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2 王丽丽;大学创新团队成员心理契约对知识共享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庆;大学集群三维资本整合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4 王怡然;高校创新团队信任构建及其影响绩效的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王桂月;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张海生;我国大学城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及其绩效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7 迟景明;资源与能力视角的大学组织创新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8 韩国元;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9 汪怿;大学知识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潘海生;大学集群和谐发展的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淑玲;高校隐性知识共享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2 曲杰;论高校知识共享系统[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外合作办学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4 贾利宾;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知识管理平台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洪书生;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变迁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胡吉;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制度演化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7 阳白云;基于知识共享的大学组织结构变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赵月桃;高职高专院校产学合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9 王海梁;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实证[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朱亭亭;知识共享对大学生研究能力提升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877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6877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0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