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高校学科性公司产学研用创新过程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3 06:30

  本文选题:产学研用合作 切入点:学科性公司 出处:《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16期


【摘要】:学科性公司是我国高校应对产学研用合作科研和经济脱节、利益分配与激励机制不健全的重要方式,是以高校为主导的产学研用合作形式的创新模式。通过研究高校学科性公司在产学研用合作创新过程中的模式与运行机制,揭示学科性公司与产学研用合作创新的内在联系,提出促进学科性公司发展的对策建议,推动以高校为主导的产学研用合作创新模式进一步深化发展。
[Abstract]:Disciplinary company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deal with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conomy,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benefits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is not perfect. It is also an innovative mode of industry-university-use cooperation dominated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By studying the mode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between the industry, the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this paper reveals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cipline company and the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company.To further deep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model of industry, college and research, which is dominated by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作者单位】: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
【基金】:教育部国家教育体制试点改革项目(08-264-396) 科技部创新专项资助项目(2012JSCX01)
【分类号】:G6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廉水;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组织方式[J];科研管理;1998年01期

2 陈卫红;论高校内部产、学、研相结合[J];航空科学技术;1997年02期

3 李志强,李凌己;国内产学研结合发展的新趋势[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4 李正荣,罗英姿,唐新孝;中南大学“学科性公司制”的探索和实践[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年06期

5 佟晶石;;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与自主知识产权[J];中国软科学;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欢;;推动产学研结合的若干法制思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1期

2 裴霞;陈淑芳;刘旭东;;陕西科技创新模式初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J];北方经济;2006年18期

3 李长青;;“工程实践不断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任培民,夏恩君,邵文武;国防科技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刘洋;丁云龙;;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进化——一个共生进化视角的透视[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岳贤平;李廉水;;我国产学研合作研究述评[J];商业研究;2009年08期

7 武海峰;;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演变路径与发展趋势[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8 韩照祥;朱惠娟;;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关键问题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期

9 黄由衡;潘小相;;长株潭物流产学研结合与高校物流人才培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张道亮;王章豹;;产学研战略联盟共赢机制探析[J];科技和产业;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卢山;罗长坤;;校企科技合作模式研究进展概述[A];2011第三届全国医学科研管理论坛暨江苏省医学科研管理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张蕊;李惠峰;;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的思考[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基于学术交流的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课题组;陈雄辉;;基于学术交流的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研究[A];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研究[C];2009年

4 齐艳玲;张晓贤;吕妍岩;;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类社会团体改革[A];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长青;;企校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A];2010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缪方瑜;施宏伟;;陕西省产学研一体化方法研究[A];陕西省改革发展研究会2009优秀论文集[C];2010年

7 何海燕;康晓伟;张萌;;高校产学研用结合创新体系与学科性公司发展[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2分会场:政产学研用结合,,促进企业创新与特色产业园区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静;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唐宇;高新技术企业R&D联盟创新管理机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3 方国威;政府在产学研结合模式中的角色与对策分析[D];武汉大学;2010年

4 程庆辉;高速铁路科技创新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马卫华;产学研合作对高校学术团队核心能力作用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段晶晶;基于企业合作绩效的产学研合作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7 韩俊德;天津市高校应用类科技成果转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8 任慧;知识联盟运行绩效的影响因素及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9 杨波;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机制与效用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10 苏屹;我国大型工业企业原始创新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晓明;高技术集群产学研集成创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郝骞;校企合作伙伴选择的指标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素春;农产品加工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模式与机制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10年

4 何菲;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机制与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曹蕾;吉林大学科技园产学研合作的模式选择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李名子;三螺旋视角下研究型大学科技规划制定的框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常甲辉;基于专利数据的我国长三角985高校产学合作模式及特征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彭爱冰;浙江省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顾兴燕;基于能力异质性的产学研合作伙伴选择[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胡大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模式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海;我国产学研实践中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科技产业;2001年04期

2 陈昌柏;自主知识产权理论及其实践意义[J];科技与法律;2001年02期

3 万君康;科技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4年03期

4 徐恩波;试论产学研结合的基础、方式与风险性[J];科技与管理;2001年01期

5 李廉水;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组织方式[J];科研管理;1998年01期

6 刘力;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透视(上)——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J];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01期

7 芦琦;论“自主知识产权”及其法律保护[J];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8 张俊,李忠云;高校产学研结合的运行机制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22期

9 王娟茹,潘杰义;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扩散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3年04期

10 谢开勇;国外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4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中南大学校长 黄伯云;[N];中国教育报;2002年

2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司长 张景安;[N];科技日报;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晓苑;;从自发到自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体系的思考[J];理论月刊;2006年10期

2 宁凯;;论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创新体系的构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6期

3 文世平;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创新体系的实践性研究[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4 何星亮;基础理论研究与人文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建设[J];民族研究;2004年03期

5 张天娇;构建网络时代的绿色电视文化通道[J];理论观察;2005年03期

6 王兰秀;;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任晓敏;;高职教育质量和特色的保证──高职实训基地规范化建设与管理[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3期

8 李东;百里清风;徐坤鹏;李澎;;构建地方高校专利策略创新体系的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8年04期

9 黄英;沈岩;;自主创新与济南市城市经济持续发展探讨[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熊爱民;张丽君;杨昌顺;金梅;;江苏高校图书馆创新体系考察述益[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星;;构建新型创新体系 推进“科技北京”建设[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2 刘曙光;朱翠玲;;国际及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理论进展与海洋创新体系实证[A];2008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车淑珍;李雨生;;构建创新体系 实施素质教育[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4 曹俊兴;贺振华;;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导向,构建应用地球物理的创新体系[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5 徐凤君;;关于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A];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6 任建兰;;构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创新体系[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马燕合;李克健;吴述尧;;加快建设我国纳米科技创新体系[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8 谢富纪;瞿]8;;长三角都市圈创新体系发展评价[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范芙媛;;竞争情报在创新体系中的应用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10 卢怀玉;;建立健全创新体系 全面推进良种产业化[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国杰(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体系[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6年

2 王海燕邋通讯员 康西强;不断优化创新体系 攻占行业制高点[N];中国工业报;2007年

3 王众;我市构建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力促高新技术企业发展[N];菏泽日报;2007年

4 张家驹;北京医药集团推进医药研发创新体系[N];中国工业报(中国机电日报 );2004年

5 乐后圣;构建金融创新体系[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6 记者 戴丽昕;本市成立技术经纪促进会[N];上海科技报;2010年

7 吉萱;贯彻中央精神的关键是抓好落实[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8 杨言;缔造中国开放创新体系的软环境[N];科技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杨靖;构建创新体系 强化政策引导[N];科技日报;2010年

10 记者 张东风;建立技术创新体系[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剑龙;效率原则下的企业制度创新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2 舒伯阳;基于盈利成长的服务创新体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3 操龙灿;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及模式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4 陈德权;我国非营利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政策选择论[D];东北大学;2005年

5 严飞;中小企业集群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刘剑平;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7 徐群;基于软件外包的人力资源开发创新体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8 田波;创新型企业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李毅;马来西亚工业化进程中的技术学习与技术进步[D];厦门大学;2003年

10 巩顺龙;基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东北制造”技术创新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长明;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新体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2 赵峰;国有煤矿创新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3 刘纬华;旅游服务创新体系研究[D];华侨大学;2001年

4 王敏;我国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5 勾瑞波;我国大学科技园及其创新体系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6 王军燕;青岛市产学研发展模式及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7 周琛;企业知识管理创新体系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8 刘玉泉;城市技术创新体系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9 范媛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D];天津美术学院;2008年

10 孙渊源;国有煤矿创新体系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7040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7040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e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