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大学知识生产“动力源”解读——对美国研究型大学科研崛起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8-04-20 14:25

  本文选题:研究型大学 + 知识生产 ; 参考:《高教探索》2013年06期


【摘要】:基于伯顿·克拉克的"协调三角形",构建大学知识生产"动力源"理论模型。政府、产业界两大外部主体,及大学的学术群体构成现代大学知识生产动力源。对美国研究型大学演进的分析得出:科研的崛起,是学术主体、政府和产业界力量逐步渗透、共同作用的结果。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有效衔接,是整合三方力量,推动其科研崛起的制度基础。促进政府、产业界及学术主体建构协同创新机制,也是中国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有效路径。
[Abstract]:Based on Burton Clarke's coordinated triangle,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power source" for college knowledge production is constructed. The government, industry and academic community constitute the power source of modern university knowledge production. An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shows that the ris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s the result of the gradual infiltration of academic subjects, government and industry forces.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informal system and the formal system is the institutional basis for integrating the tripartite forces and promoting the rise of its scientific research. It is also an effective way for Chinese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echanism among government, industry and academic subjects.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农村发展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基金】:南京农业大学“面向‘2011计划’的学校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研究”(课题编号KJXM201203)的成果之一
【分类号】:G649.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R·阿特肯森;W·博兰皮得;余慧萍;赵炬明;;科学研究与美国研究型大学[J];复旦教育论坛;2009年03期

2 贾永堂;徐娟;;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群体性崛起的机制分析——基于社会进化论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茹宁;国家与大学关系的哲学分析[D];南开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莹;重点学科建设:创建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突破口[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2 聂小明;;高职学生法律思维方式培养探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3 王祖林;黄义武;;张伯苓“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办学理念及其启示[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郝艳萍;弗莱克斯纳的现代大学功能观及其启示[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5 洪成文,曲恒昌;比较高等教育研究五十年回顾[J];比较教育研究;1999年05期

6 项贤明,葛岳静,李艳玲;大众化过程中高等教育结构的变迁——美国的经验与我国的发展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7 陈超;产业结构现代化与高教结构改革——发达国家的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9期

8 王璐;从文化视角透视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5期

9 熊耕;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的特点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9期

10 袁锐锷,文金桃;试析美国企业大学的现代高等教育性征[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湛中乐;徐靖;;通过章程的现代大学治理[A];通过章程的大学治理[C];2011年

2 相丽辉;吴晓娜;;大学自治与政府干预的关系——教育上的一个两难问题[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3 田建华;;定位与反思——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哲学社会科学如何作为[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葛洪;;中国需要真正的研究型大学出版社[A];中国编辑研究(2006)[C];2007年

5 刘法虎;;美国两大高校分类研究的经验与借鉴[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严亮;张杰军;;美国政府资助产业研发相关管理经验与启示——以美国科技计划ATP为例[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7 郭云凤;;阿什比的技术人文主义大学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张帆;;纳粹对德国大学衰退的影响——以哥廷根大学为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9 刘惠民;张玉光;赵龙庆;姚孟春;;论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及实施途径[A];农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李洁;;美国国家在高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中国的启示[A];“美国经济中长期趋势及其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郝进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0年

5 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陈登福;中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鄢显俊;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D];云南大学;2010年

8 敬然;政府分权下大学自主的实现[D];吉林大学;2011年

9 文少保;美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变迁与运行治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华梁;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与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腾;技术标准垄断效应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徐亚娟;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德育渗透的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陈永静;我国高校学年学分制的实效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韩开军;我国公立高等院校绩效预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马美茹;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其启示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艳萍;灵魂的唤醒与生存的超越[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范晓滢;江西高校大学精神的培育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刘燕;公共治理视野下的民办高校管理[D];南昌大学;2010年

10 杨魁;从民生科技透视科学的目的[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成中英,曹绮萍;中国哲学中的知识论(上)[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成中英,曹绮萍;中国哲学中的知识论(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3 朱旭东;西方民族-国家、大学和社会科学[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12期

4 茹宁;西方大学外包理论与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5 胡钦晓;美国大学学术自由演绎的文化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6 刘淑华;实名制国家财政券:俄罗斯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的可贵探索[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7 潘希武;;突破官僚制:教育公共治理改革的前景[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8期

8 卢乃桂,操太圣;中国改革情境中的全球化: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现象透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9 爱德华·希尔斯,林杰;论学术自由[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10 亨利·汉斯曼,黄丽;高等教育中国家与市场的关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本东;;中美研究型大学社会服务的特点分析及比较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S1期

2 周刚志;张小罗;;论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教学[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赵可;史静寰;;研究型大学在美国科技研发中的地位与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4 卢晓东;美国联邦政府与研究型大学的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02期

5 沈红;研究型大学的基本要素及其体制和组织满足[J];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6 黄秀兰,闫红;论研究型大学与高科技时代的人才培养[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朱军文,马晓娜,潘艺林,何仁龙;论本科教育在我国研究型大学建设中的战略地位[J];化工高等教育;2003年04期

8 陈德敏;现代工程师:研究型大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9 许迈进,杜利平;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发展战略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04期

10 王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又好又快地建设特色型研究型大学[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娄成武;;研究型大学管理模式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2 姚玲;周星;许爱伟;;试述研究型大学与培养高层次来华留学生[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3 朱胜军;;论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潘黎;刘元芳;;研究型大学在创新型国家中的角色定位[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上)[C];2005年

5 段远源;冯婉玲;;研究型大学教材建设相关问题思考[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6 何勇;裴晶莹;罗圣国;熊楚强;;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督导工作信息化管理初探[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7 刘向兵;梁敬芝;;本科教育质量与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培育[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8 黄健;;刍议建设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工作[A];中华医学会第12次全国医学科学研究管理学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0年

9 王滨生;张德欣;邹广平;;积极发展适应研究型大学特点的实验教学体系[A];高教科研2006(上册:校长论坛·教育改革)[C];2006年

10 杨涛;郭健;;美国研究型大学支持创办科技园区的历史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0)——外国教师教育史、职业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陈敬农 通讯员 赵如江;研究型大学知识经济的发动机[N];科技日报;2000年

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朱清时;在研究型大学创建一流学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3 赵秀红 翟帆;评估研究型大学还要看产学研结合[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记者 宋晓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施建军:研究型大学应承担起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使命[N];光明日报;2009年

5 徐维彬;建立符合研究型大学特点的评估制度[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记者 刘纯友;我省4亿元资金支持科大[N];安徽日报;2009年

7 ;中国科大探索一流研究型大学办学新模式[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8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 洪银兴;研究型大学要发挥建设作用[N];江苏经济报;2007年

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 郭传杰;研究型大学要充分发挥文化引领功能[N];中国教育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李凝实习生李萌;研究型大学的核心是创新[N];科技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正;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程妍;跨学科研究与研究型大学建设[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李冲;大学教师知识效能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4 殷朝晖;论国家科研体制建设与研究型大学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冯典;大学模式变迁研究:知识生产的视角[D];厦门大学;2009年

6 武学超;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任喜峰;我国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培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8 徐平;我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9 郭树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生态系统发展模型及仿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10 邹晓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创新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双云;中美研究型大学学术组织机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2 王义;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学院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3 吕思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形成的教育政策基础及环境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4 高昀;论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规划[D];湖南大学;2005年

5 彭正明;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德育模式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李栋;论我国研究型大学社会服务职能[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梁敏乐;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成果评价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赵博颉;现代大学制度下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9 李俊义;我国西部研究型大学的战略规划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0 李彤;研究型大学科学研究的组织化[D];山西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781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7781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7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