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构建的三重维度

发布时间:2018-05-21 13:08

  本文选题:马克思主义信仰 + 构建 ; 参考:《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摘要】:在当代中国,理清信仰与信念、知性与理性、自觉与自信这三重维度,是升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性环节。信仰是由一系列信念构成的意识行为,理性和非理性因素兼而有之。必须正视信念变迁带来的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双重效应,通过信念结构权重的重组升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要发挥理性思维的有效功能,摈弃知性思维的碎片化趋向,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信仰中的"应然"与"现实"、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要把文化自觉与自信引入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塑中来,牢固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主阵地,把理性自觉内化为心灵自信的非理性情结,并融会贯通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
[Abstract]: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understanding belief and belief, intellectuality and reason, consciousness and self-confidence are the basic links of sublimation of Marx's belief. Belief is a conscious behavior made up of a series of beliefs, both rational and irrational. The belief structure weight is reorganized to sublimate the belief of Marx doctrine,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effective function of rational thinking, to abandon the fragmented tendency of intellectual thinking, to deal with the "deserved" and "reality" in the Marx belie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rx belief and the "people-oriented", the Marx belief and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the culture of the culture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Consciousness and self-confidence are introduced into the remolding of Marx's belief, and firmly adhere to the main position of Marx's doctrine in the great prosperity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internalize rational consciousness into the irrational complex of self confidence, and integrate collectivism and individualism values.
【作者单位】: 南通大学政治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11JD710114) 南通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与基本经验研究”
【分类号】:G6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蔡霞;试论社会转型时期的“信仰危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02期

2 张录平;;马克思主义形势政策观的基本内涵与根本要求[J];湖湘论坛;2011年01期

3 秦维红;;“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提法不能回避[J];晋阳学刊;2007年05期

4 童世骏;;当代马克思主义:坚守“内核” 放宽“外围”[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01期

5 秋石;;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求是;2009年23期

6 谷生然;;信仰、个人信仰与社会信仰的关系[J];天府新论;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华;客观真实是诉讼证明的终极目标——诉讼证明标准之理性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顾承卫;杨小明;;为功利主义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3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4 唐青才;朱德全;;主体间性哲学视角下的德育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5 周云水;;从《礼仪问答写卷》看吐蕃伦理文化与儒家伦理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6 赵天宝;;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刍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7 韩轶;;西方国家的刑罚目的观及其对我国刑罚目的界定的启示——兼论惩罚犯罪应界定为我国刑罚目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8 周世中;;西方法的合理性思想的演进[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9 李学宽;郭志远;;反传闻规则对我国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启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10 肖顺武;;试论民法意思自治理念之嬗变——基于民事主体视角之解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长军;;财产理论与建构和谐社会[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2 陈绪新;;“被迫现代性”与当代中国伦理精神重构——我们需要一种积极伦理学[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刘仁贵;;再论伦理与道德的关系[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杜早华;;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危机——从自律与他律的平衡看[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田海平;;宪政伦理的问题意识与政治担当[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赵一强;;契约和谐及其伦理实现[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王雷;;效率与激励视角下公民财产权与国家征收权的均衡——来自城市房屋征收个案的法与经济学分析[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曲振涛;周方召;仲深;;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观——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法经济学视角解读[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陈柳钦;;全球化视野下国家主权理论的演变与发展[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李俊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陈琦;海上人身损害赔偿制度论[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5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张映芹;制度理性与福利公正[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范园园;我国行政程序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玉玉;论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邈;突发事件中紧急权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秦璐;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杨小强;对我国资格刑的分析与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黄涵华;完善我国监外执行法律监督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邹舒然;网络传播对我国公民社会构建的促进作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荆学民;社会哲学视野:信仰的两大类型及其关系[J];求是学刊;2004年01期

2 刘建军;从马克思到邓小平:关于共产主义信仰的基本提法和观点[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年06期

3 黄慧珍;论信仰的本质及其历史形态[J];哲学研究;200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森树;;构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刍议[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罗丽娴;完善高校德育体系的理论思考[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02期

3 黄伟娣;高师教育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4 张萍,于伟建;构建理论教学质量保证监控体系造就高素质建设类专业人才[J];高等建筑教育;1999年04期

5 吕俊杰,朱新才,江鸣;优化修订教学计划,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6 覃小林;论当前我国高校德育转化系统的构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7 刘树仁;关于构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年03期

8 杨晓苏;构建我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几点思考[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9 生佳根;构建网络德育的几点思考[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王力尘,于艳娟;论高校校园文化的整合与构建[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建华;高春花;张可;;大学生性观念的解读与构建[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王学东;;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虹;胡群海;;构建校园安全防控体系的探索与实践[A];北京市高教学会保卫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7年

4 晁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大学生的诚信教育[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萍;;构建高校学生资助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思考[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6 闫良国;于海琴;魏琴;王士龙;姜润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初探[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化学教育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司树鹏;;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缺失与重构[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林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构建[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7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7年

9 肖永梅;;大学生虚拟社会实践的内涵解读及整体构建[A];2008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10 狄奥;;试论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教育[A];思考与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 杨河;北大历史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N];人民日报;2009年

2 孙慧玲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七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发挥高校主阵地作用 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N];云南日报;2010年

4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 艾四林;发挥通俗理论读物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作用[N];光明日报;2010年

5 武汉工业学院副教授 熊英;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审视与改进[N];湖北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江宁;当代中国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张铭钟;我国西北五省(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模式构建[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3 陆道坤;制度的输入与体制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瑞林;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马晓燕;当代中国人信仰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鸿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7 刘桂生;国防生信仰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西安;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索[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凌;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跃然;和谐大学文化构建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4 于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构建[D];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

5 刘玉娟;构建应对大学生犯罪的德育机制[D];苏州大学;2005年

6 周敏;独立学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7 张芳喜;我国大学科技园运行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凌玲;我国独立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玲;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分类问题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10 刘玉君;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构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193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9193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8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