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参与式教学理念探析

发布时间:2018-05-26 20:23

  本文选题:主体间性 + 参与式教学 ; 参考:《教育与职业》2013年35期


【摘要】: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参与式教学不仅要突出受教育者作为主体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还要强调教育者这一主体的参与者身份。通过对话,教师与学生构建起相互理解的基础。这一路径的实现既需要教师以开放的心态和思维重视言语的有效性,也要求学生提高自主性意识,增强综合知识力。
[Abstract]:The participative teaching should not only emphasize the educatee's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but also emphasize the educator's status as the subject's participant. Through dialogue, teachers and students build the basis of mutual understanding. The realization of this path not only requires teachers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speech with an open mind and thinking, but also requires students to enhance their sense of autonomy and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作者单位】: 齐齐哈尔大学哲法学院社会工作系;
【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2013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13010021) 2013年齐齐哈尔大学教研项目“主体间性视域下参与式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309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64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岳伟,王坤庆;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2期

2 李晓红;;主体间性维度下的对话教学与意义生成[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陈章龙;卢彪;;主体间性视域中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江海学刊;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颖;;交往实践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2 李昌麒;李永成;;科学发展观与政府角色定位的经济法思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3 陈正华,贺轶玲;论道德交往与学校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朱寿兴;;网络文学的公共空间建构与文学网站的使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李雪彦;;政治认同: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李海红;;建构主义翻译研究对读者主体的观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李雪彦;;政府认同的二维理论探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李祖平;程东旺;;基于交互主体性理论的大学德育生活化路径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曾爱平;;摩洛哥阿拉维君主制统治合法性分析[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04期

10 胡兆胜;;高校师生关系疏离的成因与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艳军;刘则渊;;论科学技术的道德评价[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胡象明;鲁萍;;WTO对中国政府管理的挑战及其对策[A];入世与政府先行[C];2002年

3 张凤奎;张志宇;;打造责任政府——通向和谐社会之路[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4 黄卫平;郑超;;人民政协发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优势[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5 李毅红;;公德教育与北京的世界城市建设——以公共图书馆建设为例[A];世界城市北京发展新目标——2010首都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郭旭东;;岛内语言与大陆语言的差异表现及其对两岸交流的影响[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C];2011年

7 舒志定;;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的基础与路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鲁路;;哈贝马斯交往概念的思想起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陈钢;;公共领域型变的传播学观照[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10 李平;;城市电子政府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A];公共管理研究(2)———“党的十六大与中国政治发展及公共管理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5 钱玉英;制度建设与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D];苏州大学;2010年

6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淑辉;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芳;从翻译标准的变化看译者主体性的变化[D];河北大学;2009年

2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燕玲;关联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王军;城市社区主体互动困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柳克方;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韩红梅;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对教育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9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陈果;业主委员会治理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凤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特质[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熊川武;论后现代主义观照的教育主体现代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4期

3 岳伟,王坤庆;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2期

4 祖嘉合;;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特性的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7年03期

5 康伟;;教育研究范式转换: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教育科学;2006年06期

6 郭元祥;课程观的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06期

7 虎小军;张世远;;主体间性:哲学研究的新范式[J];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8 王南n\;2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之二 交往理论(笔谈) 交往概念与哲学思维范式的转换[J];求是学刊;2000年03期

9 张再林;关于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转向”[J];人文杂志;2000年04期

10 张增田,靳玉乐;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平;消解“主体间性”难题[J];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2 赵振红;论主体间性教育交往[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高秉江;;中西哲学与文化的主体间性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4 申卫革;;主体间性视界中的教师角色[J];教育导刊;2006年04期

5 闫金山;;对主体间性的理解及其运用[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6 虎小军;张世远;;主体间性:哲学研究的新范式[J];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7 李尚卫;;教育主体间性特点探析[J];宜宾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旷剑敏;;语言主体间性及其发展的价值理想[J];求索;2007年04期

9 简圣宇;;对“主体间性”理论的思索[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蒋飞燕;;如何解决文化间性问题[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将;周宁;;当代心理学的主体间性转向[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杨春时;;中西主体间性美学的互补:审美同情说与审美理解说[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鹏周;;树、山、水:布依民族主体间性审美特质[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成龙;;李大钊主体间性思想探析[A];纪念李大钊诞辰120周年学术论文选集[C];2009年

5 倪睿;李养龙;;从主体间性谈《沉没之鱼》之译写[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樊婷婷;;进入主体间性——图书馆服务人员与读者[A];广西图书馆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29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7 易鹏;;主体间性哲学视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第二辑)[C];2012年

8 任小玫;;从自我与他者到主体间性:文学艺术批评的生态文明思考——以《徐霞客游记》为个案兼谈我国当代生态文学发展之去向[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生态文明:环境、能源与社会进步”环境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9 王为华;;文化间性与和谐世界[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杨培德;;从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视角反思发展话语——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为例[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春时;中国美学的主体间性转向[N];光明日报;2005年

2 肖建华;主体间性美学与和谐社会的建构[N];光明日报;2007年

3 冯宪光;“间性”的发现[N];文艺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周西苹;WTO挑战哲学[N];中国财经报;2002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副教授 彭海青;刑事调解应当树立三个观念[N];检察日报;2008年

6 淮阴工学院 江应中邋 ;主体间性:幸福感的价值观[N];光明日报;2008年

7 龚浩群;探寻文化间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王凤才;哪里有蔑视,哪里就有反抗?[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9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教授 徐济民;怎样预防夜间性心绞痛发作[N];家庭医生报;2004年

10 刘悦笛;当代全球美学的“文化间性”转向[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尹航;论杜夫海纳美学思想的主体间性内涵[D];山东大学;2010年

2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纪蓉琴;主体间性视阈下的译者元语篇意识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靳锁;介入中的主体间性[D];山东大学;2010年

2 吴芳;试论文学主体间性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表现形式[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孟香云;师幼交往的主体间性特点及实现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杜志强;论主体间性课程[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徐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6 刘科;论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D];齐齐哈尔大学;2014年

7 琚红;主体间性家庭教育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8 曹小艳;主体间性教育论纲[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宪俊;教育主体间性:意义及彰显[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10 唐新发;论文学的主体间性和意义生成[D];厦门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9387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9387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6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