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差异分析——基于社会性别的视野

发布时间:2018-05-30 23:41

  本文选题:就业竞争力 + 就业状况 ; 参考:《大学教育科学》2013年01期


【摘要】: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以某省若干所不同类型院校的样本为例,重点考察同等就业竞争力水平下的两性就业差异状况。研究表明:同类型院校中的两性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水平总体上未存在显著差异;在同等就业竞争力水平下,女生获得的面试机会、薪酬水平、发展机会和就业质量等均不如男生,显示存在性别歧视现象。导致性别歧视的深层原因,一是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导致女生就业处于不利地位;二是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冲突对女生择业产生一定困扰;三是社会化过程对女生社会性别认同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应将先进的性别敏感发展理念引入高校,借以促进两性大学生的平等就业。
[Abstract]:The study shows tha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level of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of the male and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same typ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level of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of the same typ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same type. At the same time, the students' interview opportunities, salary level,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employment quality are not as good as boys, showing sex discrimination. The deep reason of sex discrimination is that the traditional social gender concept leads to the disadvantageous position of the female employment; two, the social angle color and the family role conflict have a certain perplexity to the girls' career choice. The three is that the socialization process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girls' social gender identity. Therefore, the advanced gender sensitive concept should be introduced 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the equal employment of the gender students.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高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教育审视与治理”(11JJD880026) 国家社科基金“十二五”规划教育学一般项目“大学生就业流动的社会分层案例研究”(BIA11006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妇女、性别学课程和学科建设”(1300—ZK1002)
【分类号】:G647.3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刘霓;社会性别——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中心概念[J];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2 何树莲;梁少群;;基于就业市场需求审视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J];教育与职业;2010年36期

3 郑琼梅;;后金融危机时代提升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11年01期

4 赵惠燕 ,李东鸿 ,尚桂荣 ,薛文江 ,赵惠聘 ,赵渤;提高科技推广效率的新模式——具社会性别敏感的参与性科技推广模式[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李军峰;女性就业与发展困境的原因探析[J];人口学刊;2002年05期

6 李艳;尹力博;王曼;陈蕾;郑媛辉;李国芳;;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方法[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赵瑞美;职业性别隔离歧视理论小议[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8 李亚妮;;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性别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9 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周小李;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教育传统及其超越[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禹旭才;社会性别视角下的高校女教师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娜;谁是玩偶——再读《玩偶之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杨雪云;;女性的网络表达模式及其社会学解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戴媛;;撑起一片天空——《磨砺》之女性主义解读[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魏冬捷;刘新跃;;发展低碳经济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创新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5 刘雁;王征兵;;农村已婚妇女劳动力市场参与行为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0期

6 李科;赵惠燕;李振东;;社会性别敏感的参与式科技推广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0期

7 王婧;逄焕成;任天志;侯立白;李玉义;刘高洁;;我国节水农业科技传播中的性别倾向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3期

8 李兵;;我国农村家族养老保障与制度创新的可行性选择——以河南省潢川县何营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9 彭珍珠;;《尤利西斯》与社会性别[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王青山;;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与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珊珊;;绝望中的希望——浅析萧红短篇小说《手》[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2 凌静;;潮汕女村官参政过程、特点和困难研究[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3 方珏;;主奴关系与承认——论女性主义哲学的辩证方法[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吴荣兰;;从无声到有声——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李萍;;当前我国农村离婚率趋高的社会学分析[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辇雪妮;;突破“玻璃天花板”——浅谈女性领导如何脱颖而出[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7 周培明;胡芳;;影响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分析——对订单培养模式的调查[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吴克明;;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的教育与辞职:基于中国城镇居民的研究[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张璇;张智敏;;大学生一般就业能力结构初探及现状分析[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吴晓;堵俊;王德明;顾菊平;羌予践;;电气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培养模式探析[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玲;我国竞技体育女性参与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梅;二元经济结构下最低工资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吴越民;中美报纸新闻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傅建安;20世纪中国文学都市“巫女”形象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孙波;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务伟;中国城乡劳动力市场非均衡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岩;跋涉在路上—女性视域下的李少红影视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丽;论奥斯丁笔下的中老年女性人物[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王裕豪;大学生就业通用胜任力模型的建构与验证[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沈敏;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电影中的女性主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李追坤;杨必译本《名利场》中的女性主义翻译表现及其意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杨凤娇;金融危机视角下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贺艳荣;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吕莹莹;论毛姆的自由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韩凤仪;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余环;自由与和谐的探求与奋斗:酷儿理论对《紫色》的解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国英;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知识女性的角色选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2 樊泽恒;国外高等教育中女性地位[J];外国教育动态;1991年02期

3 王保星;;大学教师的职业忠诚:专业化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4 荣维毅;中国女性主义研究浅议[J];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03期

5 刘仁云,赵胜文;中学生数学能力方面性别差异的调查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郗芙蓉;交往在人的形成中的作用及其保证[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7 张抗私;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行为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04期

8 孙秀玉;高校知识女性发展的机遇与困扰[J];大连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9 李兰英;郭彦卿;;社会性别预算:一个独特视角的思考[J];当代财经;2008年05期

10 魏国英;中国当代知识女性角色选择与儒家文化[J];东疆学刊;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赵惠燕;;探索农村妇女在科技应用过程中的社会性别意识与主流的研究思路[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N];中国妇女报;2001年

2 记者 沈卫星;[N];光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凤;当代中国女性发展研究[D];中山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吕守华;高校教师职业角色的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2 罗青;高校女性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3 康婷;高校女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莫萧洪;;从大学生就业看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以梧州学院为例[J];梧州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2 冯杨;;关于女性就业问题的思考[J];作家;2007年14期

3 万军;胡向红;;师范类大学生培养现状与就业关系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杨培玉;;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状况和专业设置调整研究——以北京城市学院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34期

5 梁业胜;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10期

6 尹华玲;朱卫波;濮宏积;王娟;;医学高职高专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年11期

7 刘晓辉;周军;;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途径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年01期

8 北京卫生学校2004、2005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课题组;高小密;夏罂;;北京卫生学校2004、2005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J];卫生职业教育;2006年17期

9 蔡楚元;李俊杰;;基于政府干预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10 郑巧铃;叶引姣;林寻忠;;师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化形势分析及应对策略[J];考试周刊;2008年4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莉娟;;“关爱女孩行动”的社会性别视角——基于社会性别干预项目实施的经验及建议[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龙晓添;;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剩女”现象[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林晓珊;;身体流动与性别不平等: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城市家庭汽车消费[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谭琳;;全球化为男女平等和谐发展带来的挑战——社会性别视角的分析[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社会发展与文明对话”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5 郅玉玲;;社会性别视角中的农村老年人贫困问题研究——浙西山区的个案分析[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林坤;王志国;;新形势下江西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A];江西崛起与就业研究——江西崛起与就业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刘静;;服务贸易对就业的影响研究[A];2007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陕西论文集[C];2007年

8 吴华璞;祝晓光;蒋志文;张春福;李秀娟;;厚积薄发,增强学生实习与就业的能力[A];中国成人医药教育论坛(2009)[C];2009年

9 王利群;;女性弱势群体就业扶助的重点——关于改善女性弱势群体就业状况的对策[A];2003’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论文集[C];2003年

10 姚忠亮;;浅谈高职教师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实力中应发挥的作用[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朱亚勤;就业见习带来“两相欢”[N];中国人事报;2007年

2 张炜玮;要着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N];重庆日报;2007年

3 郭蔷;从学生就业竞争力看英语教育改革[N];光明日报;2008年

4 记者 陈耿邋通讯员 陈国聪;提高难侨子弟就业竞争力[N];海南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张贵勇;综合素质孕育高就业竞争力[N];中国教育报;2006年

6 厦门南洋学院董事长、院长 鲁加升;民办学校从容面对就业竞争的策略[N];人民政协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王璐瑶;办培训授技能提高农民工就业竞争力[N];贵州日报;2004年

8 何志平 宋青勇;新余支队增强转业干部就业竞争力[N];人民武警;2007年

9 上海交通大学高教所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 刘少雪;哪些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陈品高;不可忽视就业隐性竞争力[N];中国人事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劲松;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教学因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赵珍;中国青年初次就业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4 罗三桂;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5 王彬;就业中的前科歧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6 吴国英;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应松宝;我国大学生就业过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8 张勇;中国就业制度变迁与公共政策选择[D];江西财经大学;2004年

9 谭岚;中国经济转型中城镇女性劳动供给行为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10 曹大宇;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毓;失地农村青年就业发展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2 张世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3 秦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社会支持网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4 陈云;城中村青年现代化素质与就业的相关性分析[D];山西大学;2008年

5 杨丽华;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军人就业问题探析[D];内蒙古大学;2006年

6 卢兆振;江苏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海平;论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对就业的影响[D];广西大学;2007年

8 张华;我国水上奥运项目退役运动员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年

9 郝玉晶;内蒙古就业状况及其对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10 卢曙光;社会资本与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关系及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573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9573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9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