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文系留学生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本文选题:北京大学中文系 + 留学生教育 ; 参考:《中国大学教学》2013年09期
【摘要】:中国接收外国留学生来华求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就北大中文系而论,自1910—2010年的100年里,培养的留学生可分为四个时期:非成建制的零星交流时期,以社会主义阵营与第三世界留学生为主的时期,以日本留学生为主的时期,以韩国、新加坡学生为主的时期。百年来中文系共招收了全日制各类学生共9500名,其中各国留学生为939名,占全部数量的9%;接受外国研究学者、进修生1773名,占中文系培养的各类人才的13%。为世界各国培养了一大批活跃在学术与外交领域的精英人才,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留学生教育模式。但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成长以及对外交往的不断深化和扩大,留学生教育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与危机:这主要表现在留学生生源国过于集中与单一,尤其招收非洲留学生数量最少;留学生使用的专业教材亟需修订与新编,留学生汉语水平相差悬殊,呈严重不平衡状态等。今后,我们将在现有基础上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逐步解决留学生生源国别不均衡的问题,并立足亚洲,面向世界,培育精英人才,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与学术文化交流等,做出北大中文系应有的贡献。
[Abstract]: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of receiving foreign students to study in China. As far as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at Peking University is concerned, in the 100 years from 1910-2010, the number of foreign students trained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eriods: a period of sporadic exchanges between non-formed institutions and a period dominated by the socialist camp and the third world students. Japanese students are the main period, Korea, Singapore students-oriented period. Over the past 100 years, the Chinese Department has enrolled a total of 9500 full-time students of all kinds, including 939 studen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accounting for 939 of the total number of students, while accepting foreign scholars and studying students, 1773 students, accounting for 13.3% of all kinds of talents trained by the Chinese 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A large number of talented people active in academic and diplomatic fields have been trained for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and a comprehensive and multi-level mode of education for foreign students has been formed. However, with the continuous growth of China's economy and the deepening and expanding of foreign exchanges, there are also obvious problems and crises in the education of foreign students: this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concentration and singularity of the countries from which the students come from. In particular, the number of African students is the least, the professional textbooks used by foreign students need to be revised and revised, and the Chinese level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s far from equal, showing a serious imbalance and so on. In the future, we will expand the enrollment scale of foreign students on the existing basis, gradually solve the problem of imbalance in the source of students, and base ourselves on Asia, face the world, and cultivate elite talents. To contribute to the friendly exchanges and acade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in Peking University.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
【分类号】:G648.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志贤;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2 黄骏;关于构建中国与东盟留学生教育合作平台的思考——兼谈提升地方高校留学生教育竞争力的关键[J];东南亚纵横;2005年08期
3 侯志军;;英国留学生政策演变[J];教育;2007年02期
4 孟长勇;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宏观思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5 唐红春;新时期来华留学工作的新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曹树平;;充分发挥优势和特色 创新留学生招生工作思路[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年02期
7 杜瑛;;国际高等教育阶段留学生发展状况的比较[J];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03期
8 陈强;潘慧斌;;来华留学本科生教育模式新探[J];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Z1期
9 盖安俊;施小芸;赵阳;;人文奥运精神与留学生中国文化教育[J];才智;2008年23期
10 海如拉·依马木;买尔旦江·麦麦提依明;;关于新疆高校留学生代课教师如何提升用英语授课能力的思考[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惠民;刘沧山;张玉光;赵龙庆;姚孟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A];农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华小梅;丁坚勇;康俊明;;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3 张学琛;王保顺;李志德;;实验室管理机关建设与管理人才培养[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赵丽莹;杨波;王小唯;;高校学报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六集)[C];2008年
5 刘鹤成;;浅议学术交流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A];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中国科协第三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6 李炎锋;李明;王玲;汪海燕;;教学基地建设结合产学研合作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刘立国;;中法高等教育教学的比较与思考[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陈文斌;;两岸关系新进展给无锡市发展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扈继军;;人才蔚起国运兴——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7年
10 吴会江;;高校的人才供应链管理[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杨晨光;艺术人才培养要有通识理念[N];中国教育报;2006年
2 刘喜东;中国建设报社与沈阳建筑大学签署共建协议[N];中国建设报;2010年
3 钟言;重点转向临床人才培养[N];中国教育报;2000年
4 曹锡风;以人才培养为根本 以服务社会为己任[N];消费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李玉兰;能力,栖居在教育的何处[N];光明日报;2010年
6 ;浙江外国语学院全新启航[N];浙江日报;2010年
7 华中文;教育农林“联姻” 携手服务“三农”[N];江苏教育报;2009年
8 记者 李陈续 计亚男;安徽大学“开门”谋划人才培养[N];光明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杨颖;奥运人才培养在艰难中突进[N];中国人事报;2004年
10 谷金萍邋 李波 李冰;任明:注重人才培养 勇于开拓创新[N];锦州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静;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2 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罗丹;规模扩张以来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5 张建功;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淑滨;中国高等学校社会价值增值的协同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8 方守江;中国学生国际流动:驱动力及风险防范[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吴越;中国高校联盟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林蕙青;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杰;来华留学教育的产业化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2 熊万曦;西南联大的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胡南;美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汤琼英;新型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TTP教学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郑婧;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6 严峻;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7 张颖;大学权力治理结构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影响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8 李琰;高校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9 江娴;化工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何梅;牛津大学人才培养的历史传统与现代走向[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0334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033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