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大学生先进典型培养模式创新探究

发布时间:2018-08-04 14:37
【摘要】:大学生先进典型培养模式创新,在当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先进典型的培养教育需要依托三大路径,即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高度发挥英雄模范和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其次需要实现三个融合,即把大学生先进典型培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合、与校园文化相融合、与国家重大事件相融合;三要遵循四个原则,即凸显政治性、恪守真实性、注重全面性与多样性、体现时代性,由此推动大学生先进典型培养实现新的突破,取得新的成效。
[Abstract]:The innovation of advanced typical training mode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t present. The advanced typ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needs to rely on three main ways, that is,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deepe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ducation,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hero model and advanced typical leading and demonstration; secondly, to realize the three integration. That is, the advanced typical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be integrated with the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with the campus culture, and with the major national events. Thirdly, four principles should be followed, that is, to highlight the political nature and strictly abide by the truth. Pay attention to comprehensiveness and diversity, reflect the times, and thus promote the advanced typical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achieve a new breakthrough and achieve new results.
【作者单位】: 四川警察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基金】: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二类)“大学生先进典型培养模式创新研究”(11JDSZ2020)的成果
【分类号】:G6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兆珍;;市场经济背景下高校德育路径之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2 杨谦;邵新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视角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学术论坛;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其海;;蒲松龄的德性品质初探[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4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5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6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7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9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9 丁胜;中国制造业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海峰;于向国;相征;;大学生优秀典型作用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乔颖;耿昕;董俊;;大学生先进典型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分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年01期

3 卓海丹;;论中国高校典型教育的长效机制[J];学理论;2011年11期

4 于红梅;;榜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5 蔡民族;;弘扬英雄学子精神 加强学校思想教育——长江大学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集体事迹的启迪与思考[J];政策;2009年12期

6 旷勇;;论无意识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李忠伟;郑丽娅;;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长效机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朴晶;马国艳;谭慧敏;;人本理念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新探索[J];教书育人;2011年12期

9 陈传德;;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政策;2008年11期

10 田惠琴;;论在大学生中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的作用[J];职业时空;200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相哲;李松淑;;大类招生与培养模式的思考[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2 王显利;张士成;孟宪强;刘茉;;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咏梅;陈少蓉;;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陆真;魏雯;林菲菲;;职前教师信息素养构建及培养模式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5 肖雄;;西南联大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耿青松;;小学教师数学文化观的调查与培养研究[A];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川;崔碧海;;土木工程“工程建造”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孙立山;姚丽亚;;本科生毕业设计中的创新能力培养浅析[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9 贺庆棠;李勇;张敬;;发达国家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分析[A];《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孙建华;;应用性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讨[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徽 记者 赵建春;南京理工大学构建多级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毛学农;创新“零对接”的培养模式[N];江淮时报;2007年

3 记者 刘卿;云南经管院落户留学韩国新模式[N];昆明日报;2008年

4 记者任丽梅;高校将改革培养模式提高创新能力[N];中国改革报;2009年

5 龙永筑;“贯通式”培养模式让学校、企业、学生“三赢”[N];中国教育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张蕾;“校内外双导师”打造合格音乐教师[N];音乐周报;2008年

7 申琳 罗静;南京大学探索“2+2”培养模式[N];人民日报;2006年

8 黄豁;全国8000名大学生报考重庆村干部[N];中国改革报;2008年

9 记者 郑荣 通讯员 刘人嘉;创新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10 张兴华 藤晋;用先进典型推进高校荣辱观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秀梅;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及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4 张瑞林;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建功;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陆震;政府视角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再造[D];同济大学;2008年

8 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万明;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10 陈静;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启者;基于项目的数字内容人才培养[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杜刚;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文曦;美国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4 李四海;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培养模式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5 张心雨;体育硕士研究生弹性学制培养体系探析[D];武汉体育学院;2007年

6 韩莹;我国硕士研究生能力培养的分析与对策[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高远;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赵欢春;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及其培养模式[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琴涛;中美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10 苏红;地方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641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1641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b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