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关于中国公共外交学科建设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8-08-30 20:32
【摘要】:近年来,公共外交受到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亮点。公共外交之所以成为显学,从根本上来说,是全球化时代外交转型、学科交汇和中国崛起共同汇聚的结果,反映了跨学科交流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劲的生命力。然而,公共外交在研究对象、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还处于发展之中,面临着严峻的学科发展挑战,在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上存在着纷争。因此,中国公共外交的学科发展需要确立"三位一体"的指导方针,在宏观上把握公共外交的学科布局,从跨学科和多学科的视野推动公共外交的学科建设,努力推进公共外交理论体系、培养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建设。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public diplomacy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t home and abroad, and has become a bright spot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he reason why public diplomacy has become a prominent school is fundamentally the result of diplomatic transformation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the convergence of disciplines and the rise of China, which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communication and has strong vitality. However, public diplomacy is still under development in the aspects of research object, research paradigm and research method. It is facing severe challenge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and there are disputes on a series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issues. Therefore, the discipline development of China's public diplomacy needs to establish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trinity", grasp the discipline layout of public diplomacy from a macro perspective, and promote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diplomacy from the interdisciplinary and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Efforts will be made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theoretical system of public diplomacy, a training system and a service system.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
【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011年度重大项目“我国的公共外交研究:战略与策略”(11&ZD063)
【分类号】:G64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徐进;;政治操作、理念贡献能力与国际话语权[J];绿叶;2009年05期

2 杨洁篪;;努力开拓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J];求是;2011年04期

3 谭荣波;“源”与“流”:学科、专业及其关系的辨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11期

4 王逸舟;市民社会与中国外交[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超,张魁中;中国的公众外交[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2 储召锋;;软权力的思想演进——从修昔底德到约瑟夫·奈[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马陵合;;公共舆论与晚清联美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王斌;贾雪;;以东北亚安全为视角议中国国家身份之建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5 邝艳湘;;新中国外交政策中的“变”与“不变”[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6 余泳;;中国对海合会国家的经济外交——国际体系转型与地缘经济的视角[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1期

7 赵继显;;国际权力基础与伊拉克战争[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5期

8 赵俊;;国际关系文化研究的回归[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徐崇利;;国际经济法律秩序与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以国际关系理论分析的视角[J];比较法研究;2005年06期

10 赵军;;晚清“和戎外交”战略选择的动因——一种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柳钦;;全球化视野下国家主权理论的演变与发展[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李永成;;中国安全软环境分析——以9.11后美国对华战略认知调整为视角[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3 杨宜音;;社区公共参与:是否参与 谁来参与 如何参与[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竹琳;;论文化传播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贵芬;;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的培育与建设——基于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互动关系的视角[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贺鉴;;共进国际法与和谐世界的建构——以建构主义为研究路径[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7 廖丽;;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问题反思与重构——以和谐世界理念为视角[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8 骆旭旭;;全球治理与国际竞争法的网络模式[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9 肖文涛;林辉;;绩效评估:当代政府管理创新的实践工具[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桂珍;;公共外交与构建社会主义新形象[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舒盛芳;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及其战略价值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薛磊;当代国际法中的承认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徐婷;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非正式国际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张瑾;主权财富基金国际监管制度法制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廉晓敏;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田鹏;认同视角下的欧盟语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陈小鼎;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评估及其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9 隋伟;东亚金融合作法律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罗向阳;当代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金明;高等农业院校学科结构优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黄晓虎;从国家利益视角浅析冷战时期中埃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田斌;儒家文化与中国国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姚雅宁;汉语“玉”的多角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俞琳;影响环境议题设置的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李萍;春节晚会的意识形态幻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李皓;论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国家形象的优化[D];湘潭大学;2010年

9 李冀君;中欧知识产权贸易摩擦及中国对策[D];湘潭大学;2010年

10 申健;巴以问题:困境与出路[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江忆恩;中国参与国际体制的若干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07期

2 李巍岷;;《化武公约》:中国的参与和贡献[J];世界知识;1997年07期

3 王杏芳;顾江鸣;;推动世界裁军——中国与联合国裁军组织[J];世界知识;1997年1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永波;关于高校学科建设的理论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年10期

2 康学伟;主动适应教师教育需要 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对吉林师范大学发展定位与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个案思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郭睿;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之策略——关于加强我院学科建设的几点认识[J];政法学刊;2005年03期

4 曹健;对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教学研究;2005年06期

5 张奎旭;关于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相关问题的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10期

6 姜振家;;对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矛盾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年02期

7 刘虹;;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中的研究生教育[J];学海;2006年06期

8 杨端光;;学科建设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的生命[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9 张晓磊;陆根书;;学科建设的组织与实施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10 卢虎胜;;学科融合及其对高校学科建设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宁凯;;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现状及发展模式研究——高教科研课题《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发展模式研究》研究报告[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2 丁邦平;;科学教育(学)学科建设三题[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任露泉;;高校科技创新的认识与实践[A];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曹小林;赵涛;周孑民;周萍;;优化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抓好学科建设[A];制冷空调学科教学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C];2006年

5 李丽红;;江苏某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绩效的灰色定权聚类分析[A];2006年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刘瑞涵;吴春霞;桂琳;;浅谈人才培养中的学科与专业建设[A];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07年

7 朱平;;探析高校学报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四集)[C];2006年

8 孙桂芳;王永权;仲实;包志宏;;重大科技专项给高校学科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A];第二届全国医学科研管理论坛暨医学科研管理处(科)长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李海燕;邵雪梅;张茂先;;加强学科建设,提升高校综合实力[A];中华医学会医学科研管理学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医学科研管理研讨会征文汇编[C];2006年

10 任露泉;;高校科技创新的认识与实践[A];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三夕;谈谈学科建设的非学术化问题[N];文艺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朱振国 本报通讯员  易海明;学科建设是高师院校的发展之本[N];光明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夏斐邋本报通讯员 周挥辉 刘中兴 党波涛;枝繁叶茂桂子山[N];光明日报;2007年

4 记者 张策;本市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N];天津教育报;2007年

5 东北林业大学党委书记 王学全;强化特色优势 实现行业高校的科学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9年

6 ;人才孵化器 振兴新引擎[N];徐州日报;2010年

7 边丽霞 涵薏;战略先行创佳绩[N];上海科技报;2010年

8 记者 方亮;沈航由“学院”更名为“大学”[N];辽宁日报;2010年

9 记者 袁锋;让思想政治课生动起来[N];海南日报;2005年

10 陈江(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分校);加强学科建设是高校的发展根本[N];经济信息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左兵;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制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刘小强;学科建设:元视角的考察[D];厦门大学;2008年

3 王健;我国教师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及学科体系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梅;基于生态原理的学科协同进化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5 夏桂华;基于层次定位的我国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6 郭树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生态系统发展模型及仿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7 邹晓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创新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8 李达轩;论地方中心城市高校的建设和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9 王志刚;论发展地方高校科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陈敏;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昀;论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规划[D];湖南大学;2005年

2 于文波;研究型学院学科建设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3 栗新;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4 张立伟;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大学学科建设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5 金京姬;合并重组的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李华;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7 王京;地方高等学校特色学科建设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名梁;普通高等学校办学特色若干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9 王晓燕;中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探析[D];河海大学;2007年

10 余珊珊;紧缺人才培养背景下的上海市高校学科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142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2142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e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