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大学科技园跨区辐射发展的三方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31 07:26
【摘要】:大学科技园积极走出去,实施跨区辐射战略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科技园自身创新能力释放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大学科技园跨区辐射行为的参与者只有政府和大学科技园两个主体,科技园跨区辐射发展受到政府和科技园财力的制约。因此,有必要研究社会资本参与情形下的跨区辐射三方模式,探讨如何通过系列制度安排以及管理架构设计,协调科技园公益性和社会资本逐利性之间的矛盾,促进科技园跨区辐射发展战略的实施。
[Abstract]: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and the release of innovation abil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to go out actively and carry out the strategy of cross-regional radiation. However, at present, there are onl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as the participants in the transregional radiation behavior of the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is restrict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financial resources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cross-regional radiation tripartite model under the situation of social capital participation, and discuss how to coordinat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ublic welfare and social capital by means of a series of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and management framework design.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cross-regional radiation develop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河南省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B833) 中国矿业大学社科基金青年项目(OJ091180)
【分类号】:G6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景欣;张司飞;;关于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的整体竞争力问题[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闫青;徐庆;;基于自主创新体系的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1期

3 夏海力;;苏州市大学科技园建设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03期

4 薛二勇;苏竣;何晋秋;;创新型国家科技园发展的战略模式——欧洲国家科技园发展的典型模式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年01期

5 吴小玉;;创新扩散理论与清华科技园空间扩散模式[J];中国科技论坛;2010年05期

6 赖举;宋伟;任冬林;;地方政府支持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政策研究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中兵;李晶;;族群企业的性质与竞争优势来源[J];当代经济;2012年07期

2 杨文斌;;国内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述评[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3 陈伟;钱执强;徐东波;;“大学——科技园”联动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浅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年05期

4 方建中;;科技园区转型升级:从产业主导向创新突破转变[J];现代经济探讨;2010年10期

5 崔岩;;自主创新体系下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简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09期

6 马卫华;许治;;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现状与特点[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23期

7 方建中;邹红;;江苏科技园区转型升级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0年06期

8 刘渝琳;林永强;;我国区域科技发展差异的解释——基于专业化分工理论和shapley分解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年07期

9 范金艺;佘广文;徐慧;;产学研合作中的大学科技园模式研究——基于知识创造的视角[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周建波;;江苏科技园区发展的实践审视[J];唯实;2011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肖玮;林承亮;;创新型国家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经验与启示[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宗荣;创新型城市建设动力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2 陈万里;中国大学科技园发展及治理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王刚;我国科技创新型人才战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晓霞;中国动力锂电池产业化运行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芦风军;产学研合作联盟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杨阳;环首都经济圈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4 宋杰;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间关系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金昌;程开明;;等级扩散抑或传染扩散——国美连锁店的扩张之路兼与沃尔玛比较[J];财贸经济;2008年03期

2 徐小钦,陶星洁,王永宁;基于层次分析法和动态聚类法的大学科技园评价[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12期

3 黄亲国;;大学科技园与大学学科建设[J];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4 夏海力;廖瑛;;印度班加罗尔的经验对苏州市提升科技竞争力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03期

5 李晓鸿;;大学科技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6期

6 王宏起;刘媛媛;;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的功能分析及实现方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12期

7 孟媛;陈敬良;邝继霞;;“三区联动”发展战略的中外对比研究及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20期

8 马仁锋;张海燕;袁新敏;;大学科技园与地方全面融合发展案例解读[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03期

9 闫青;;以产业集群促进大学科技园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研究——以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例[J];科学经济社会;2009年01期

10 范德成;张巍;;大学科技园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亲国;中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与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建敏,李子和,夏亮辉;世界大学科技园建设模式比较研究[J];高教探索;2001年01期

2 陈劲,张平,尹金荣,王绳兮,葛朝阳,胡建雄;中国大学科技园建园与运作模式的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1年06期

3 ;综合信息[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1年07期

4 梅萌;大学科技园的创新职能与孵化体系[J];求是;2002年08期

5 顾新,张义正;大学科技园——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孵化器[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年05期

6 郑双怡,邹德文;大学科技园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7 罗英姿 ,唐新孝;大学科技园园区建设模式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年12期

8 小黑;大学科技园:给高校一个什么样的创业平台?[J];广东科技;2004年01期

9 呼文亮;何沙;;大学科技园与集群创新[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年10期

10 谢辉;;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推动我国大学科技园持续健康发展[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岩;;地方建立大学科技园的思路[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2 赵沁平;;大胆探索 注重创新 推动大学科技园建设上新台阶[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3 曲绍卫;韩晨光;;论我国大学科技创新的经济价值——基于2000年以来科技成果的统计与分析[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杨晓玲;;推进江西高校产学联合的对策[A];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5 范德清;;关于发展大学科技产业的若干意见和建议[A];海峡两岸面向21世纪科技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徐通模;;关于积极发挥高校在西部大开发中作用的思考和建议[A];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特邀报告文集[C];2000年

7 郭杨骞;;区域创新体系中大学之动力分析——以武汉与东北地区大学对区域产业的影响为例[A];第五届国有经济论坛“海峡两岸企业改革与重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谢彩霞;;基于科学计量法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分析[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上)[C];2005年

9 许炳;;对构建以高等院校为核心的区域自主创新中心的研究[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6年

10 张云逸;曾刚;;上海高校衍生企业的区位选择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通讯员 郭磊 朱霞欢 于建民 本报记者 刘远;“人才库”:收获智慧项目集聚[N];南京日报;2009年

2 驻常熟首席记者 商中尧;常熟启动大学科技园[N];苏州日报;2009年

3 宋学春 乔丕亮;青岛高新区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4 ;2008年度国家大学科技园专家评审会结束[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5 赵志凌;大学科技园快速发展有隐忧[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郭萍 通讯员 崔玉祥;哈理工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独辟蹊径[N];中国教育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冯海波 通讯员 龚华萍 顾虹;国家级的规模 国家级的水平[N];广东科技报;2009年

8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 牛维麟;特色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之路[N];光明日报;2009年

9 娄山 沈雪琴;大学科技园蚌埠基地建设公共服务平台[N];蚌埠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高坡 李仲勋 本报通讯员 归岳钦;五个月的“宝宝”为何就能跑[N];新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万里;中国大学科技园发展及治理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2 吴保根;大学科技园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东华大学;2013年

3 朱晓东;大学知识创新体系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4 陈运平;高校科技创新体系、能力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5 周倩;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杨思帆;当代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结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赵日刚;加强大学社会服务功能过程中政府职能研究[D];东北大学 ;2009年

8 王桂月;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9 智学;从边缘到中心: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取向研究[D];河北大学;2008年

10 张健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露蓓;我国大学科技园管理机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2 刘霞萍;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大学科技园[D];山西大学;2010年

3 黄庆国;我国大学科技园制度创新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4 解颖;大学科技园的三元建构探析[D];东北大学;2008年

5 胡晓庆;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及发展评价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2年

6 武林;大学科技园人力资源培养和吸引机制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2年

7 朱俊昌;大学科技园软实力体系的建设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8 尹金荣;大学科技园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9 杨逢春;大学科技园激励机制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于威;黑龙江大学科技园发展战略探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143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2143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8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