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实习现状调查报告
本文关键词: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实习现状调查报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实习现状调查报告
Investigation about Teaching Practice of Norm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tudents
韩立福[1] 于兴国[2] 秦文孝[3] 刘玲[4]李民[5]胡秋莉[6]李桂清[7]
Han Lifu, Yu Xingguo, Qin Wenxiao, Liu Ling, Li Min, Hu Qiuli, Li Guiqing
【摘要】研究小组利用自行设计的“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实习调查问卷”,从教育实习方式、实习时间、实习补助以及对教育实习课程和实习组织的满意度等方面,对东北师范大学、陕西渭南师范学院、安徽科技学院、山东菏泽师范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的教育实习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Abstract: Using the questionnaire about Teaching Practice of Normal Universities’ Students which made all ourselves, we investigated the status of students’ teaching practice in East North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Normal College,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Heze Normal College, and Hulunbeir Colleg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ways, the schedules, the curricula and the arrangements, we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posed our suggestions.
【关键词】高等师范学校 教育实习 现状调查
Key Words: Normal University and Colleges; Teaching Practice; Investigation
一.调查目的
了解高等师范院校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师范生教育实习的现状,总结教育实习的经验以及发现存在的问题,为教师教育的职前教育实习提出政策建议,使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更好地配合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实现在全国重点师范大学、省属师范学院何地方师范学院和基本师范教育专业的地方师范学院进行抽取。几所师范大学和学院分别是东北师范大学、陕西渭南师范学院、安徽科技学院、山东菏泽师范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五所。然后,在已经开展教育实习的毕业班中随机抽取教育学专业班和非教育学专业班的学生,其中教育学专业学生人数为413人,占总体样本数的46.5%,非教育学专业学生人数为475人,占总体样本数的53.5%。调查实施时,研究小组成员分别到样本学校班级发放问卷,讲清此次调查的目的、意义、方法和注意事项。问卷回答完毕当场收回。在收回问卷中,有效问卷888份,回收率100%。本调研的具体人数分布情况详见表1。
表1 高师生样本基本情况统计表
教育学专业学生数
非教育学专业学生数
合计
东北师范大学
100
100
200
安徽科技学院
50
50
100
陕西渭南师院
104
147
251
山东荷泽师院
55
78
133
呼伦贝尔学院
104
100
204
合 计
413
475
888
百分比
46.5%
53.5%
100%
调研内容的设计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高师生教育实习的情感与知识储备状况,二是教育实习的实施状况。前者主要了解师范生实习前和实习中对教师这一专业的情感和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程度,其中包括“教师专业情感”、“新课程改革的理解程度”、“新课程理念的建构程度”;后者主要了解教育实习的现状与问题,主要包括“实习方式、实习时间、实习经费、实习课程与实习组织满意度”等方面。调研结果的数据采用Excel,SPSSl0.0社会统计学软件进行收集处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专业情感和对新课程理念的了解程度
1.教师专业情感
“专业情感”是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是否热爱教师职业是做一名教师的底线。
对“您对中小学教师职业持何态度?”一项的调查结果表明:非常喜欢的学生只占12.0%;喜欢的学生占44.6%;不太喜欢的学生占29.39%;不喜欢的学生占8.22%;不确定的学生占5.74%。从“喜欢”与“不喜欢”的两方面划分来计算,“喜欢”教师职业的学生占56.6%;而“不喜欢”教师职业的学生占43.4%。教育学专业学生选择“喜欢”的占58.6%;非教育学专业选择“喜欢”的学生占54.8%。这现实出教育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态度稍好于非教育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态度。从该项调查结果来看,高师生对未来所从事的教育专业态度是不容乐观的,近半成的学生在为不喜欢的教师职业发展做准备,表现出消极态度,这对高师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和教育实习都将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2.大学生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程度
作为即将走上新课程教学岗位的未来教师,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究竟有多少了解呢?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个基本问题,即“您了解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吗?”。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非常了解”的学生仅占1.8%;认为“了解”的学生仅占10.13%;认为“基本了解”的学生占32.8%;认为“不太了解”的学生占”44.81%;认为“不确定”的学生占10.46%。本数据表明:约44.73%的学生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表示“基本了解”;约55.27%的学生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表示“不太了解”或“不确定”。具体情况见图1。
图1 高师生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程度
3.高师生对新课程理念的建构程度
自高等师范院校实施新课程培训以来,各院校采用不同的培训形式和措施,加强对新课程学习,使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建构了新课程理念。为了深刻了解大学生对新课程理念的建构程度,我们分别设计了正向描述的两个题目和逆向描述的三个测谎题。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表2 高师生对新课程理念的建构程度
问卷内容
题型
很不赞同
不赞同
不确定
赞同
完全赞同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
逆向题(测谎)
22.9%
54.05%
12.16%
9.57%
1.23%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正向题
1.23%
5.18%
7.77%
63.51%
22.31%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角色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是课程开发的研究者
正向题
1.0%
3.94%
9.24%
63.98%
21.84%
新课程理念下,课程就是教材
逆向题(测谎)
15.42%
49.1%
21.28%
13.08%
1.12%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好坏的判断
逆向题(测谎)
30.06%
50.56%
12.72%
5.87%
0.79%
对“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一项,选择正确率是76.95%;错误率是23.05%,其中认为“不确定”的大学生占12.16%。由此看出,在师范类大学生中,约有不足三成的学生对新课程教学观还没有清楚的理解,教学理念仍然滞留在传统教学观层面上。还有一成以上的大学生在左右徘徊,吃不准新课程教学方式有何变化。
对“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一项,选择正确率是85.82%;错误率是14.18%,其中认为“不确定”的大学生占7.77%。可以看出,有八成半以上的师范类大学生对新课程学习观有比较清楚的理解,说明从自身经历和感受认识到传统的被动式学习的弊端,从而,相对容易地建构起新课程学习观。然而,近一成半的大学生尚未形成新课程学习观。
对“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角色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是课程开发的研究者”一项,选择正确率是85.82%;错误率是14.18%,其中认为“不确定”的大学生占9.24%。可以看出,有八成半以上的师范类大学生对新课程教师观有比较清楚的理解,比较认可和赞同教师角色的这种变化;也有近一成半的大学生尚未形成新课程教师观,说明这些学生对课程概念以及涵义没有基本的认识。
对“新课程理念下,课程就是教材”一项,选择正确率是64.52%;错误率是35.48%,其中认为“不确定”的大学生占21.2%。从这组数据看出,只有六成以上的师范类大学生对课程观有清楚的理解;然而,有三成半以上的师范类大学生尚未形成新课程观,还有二成以上的大学生对“课程与教材”的关系尚未清楚,说明这些学生对课程概念以及新的涵义没有基本的认识,所以说,问题相对严重。
对“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好坏的判断”一项,选择正确率是80.62%;错误率是19.38%,其中认为“不确定”的大学生占12.72%。由此看出,在师范类大学生中,有八成以上的学生对新课程学生评价有正确认识,约有不足二成的学生对新课程学生评价观还没有清楚的理解,评价理念还滞留在传统评价观层面上。还有一成以上的大学生在犹豫和矛盾,对新课程学生评价持不准。
从上述五组数据来看,调查结果是不容乐观的,尤其是对教学观和课程观方面的问卷结果。其实,从新课程理念来看,这五个内容的设计是相对简单的,是新课程表面层次的内容,并非是那么十分抽象和难以理解的。作为即将走上教学岗位的师范类大学生,应该百分之百地选择正确答案。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在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新课程学习等方面仍存在问题,需要加大改革力度。
(二)教育实习现状与问题
1.教育实习方式
随着高校合并,高校在校生人数不断扩大,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育实习方式也呈现出不同方式。对于“您校教育实习方式”一项,主要设计了“院系统一组织”、“学生自己联系”、“两者结合”、“学校没有具体要求”等四项。调查结果显示:有28.61% 的大学生认为“院系统一组织”教育实习;、有18.9% 的大学生认为“学生自己联系”教育实习;有42.13%的大学生认为“两者结合”;有10.36%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没有具体要求”。具体情况见图2。虽然在同一所学校,各个院系的教育实习方式也呈现出不同的方式,导致不同水平的教育实习质量。
图2 高师生教育实习方式情况的统计
2.教育实习的实际时间
自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以来,许多大学生放松了对教育实习的重视,参加实际教育实习时间难以得到保障。在“您校教育实习的实际时间安排”一项中,五所大学888名大学生根据自己实际参加教育实习时间为参数进行了选择。选择“4周以下”的大学生占28.6%;选择“4-6周”的大学生占39.64%;选择“6-8周”的大学生占19.14%;选择“8-10周”的大学生占9.57%;选择“10周以上”的大学生仅占3.05%。其中,不同院校大学生参加教育实习的时间也有不同表现。有关情况见图3。
可以看出,近三成的大学生教育实习时间主要在四周之内完成;近四成的大学生参加教育实习时间主要在六周之内完成;有近两成的大学生参加八周之内的教育实习;不足一成的大学生参加为期八至十周的教育实习;然而,参加十周以上实习的大学生就几乎寥寥无几了。这些数据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主要集中在六周之内完成教育实习,在不足一个半月的时间内草草地体验教学过程,未免有些太仓促。
图3 高师生教育的时间情况统计
3.教育实习的经费
教育实习的专项经费是开展教育实习的重要保障。从五所院校调查来看:能够得到教育实习专项补助的学生比例太少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888名调查对象中,只有25.0%的学生认为学校有教育实习专项补助,而占75.0%的绝大多数学生却认为没有教育实习专项补助。
4.对教育实习课程安排和实习组织的满意度
教育实习课程设置和实习组织的如何是影响大学生教育实习质量的关键因素。从五所院校的调查结果来看:有56.64%的大学生对自己学校的教育实习课程安排和实习组织感到不满意;有43.36%的大学生对自己学校的教育实习课程安排和实习组织感到满意。具体情况见图4。
本组数据说明:多数院校对教育实习课程设置和实习组织工作存在问题,不能满足学生需要。比如实习课程与中小学教学相脱离、没有统一联系实习学校、没有设置专项教育实习经费、没有配备专职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等。这些问题应该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表4 对教育实习课程安排和实习组织的满意度统计
三.问题及建议
教育实习是师范类大学生体验新课程教学、积累教学实践知识、提高新课程教学能力的重要过程,但是,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具体存在以下问题,如教育实习机制不完善、教育实习时间短、实习课程设置单一、实习方法单一、实习效果评估单一、指导教师队伍脆弱等问题。这些薄弱问题已成为我国师范教育亟待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加强领导,保障经费,完善教育实习制度
大学生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各院校要进一步加大领导力度,把领导者对新课程教育实习的重视程度作为考核工作政绩的重要指标。每年度要根据毕业生计划增设教育实习专项经费,已经设立专项经费的院校,要增加专项经费额度,满足大学生开展教育实习需要。学校要加强对教育实习工作的统筹安排,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大学生教育实习,有效培养教育实习指导队伍,加强大学生教育实习制度建设,应把大学生参加教育实习的考核成绩作为大学毕业的前提性条件,如果教育实习成绩不合格,不允许毕业或取消学士学位。或者规定为大学生毕业的必修学分。
(二)转变“感情性”实习机制为“制度性”实习机制
由调查问卷结果可知:有18.9% 的大学生认为“学生自己联系”教育实习;有42.1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联系和学校联系两者结合”;有10.36%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没有具体要求”。这些数据说明大学与教育实习学校之间的关系是非常脆弱的。据学生反映,有的学生根本找不到实习学校,往往通过关系在《教育实习鉴定表》上加盖公章。有的中小学校怕影响升学率,不接受教育实习学生;有时大学在无奈之下“挖门子、托关系”给学生联系教育实习学校。目前,这种“感情性”教育实习机制可谓举步艰难。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大学与教育实习学校之间的管理机制,积极转变目前那种“感情性”实习机制为“制度性”实习机制。各院校要加强与教育实习学校的联系和交流,搭建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实现双赢的发展平台。建立联谊学校、手拉手学校,大学积极提供专家资源和信息资源,帮助中小学开展教师培训、开展校本教研等活动,帮助中小学培养名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在此基础上,彼此之间取得相互信任,共同制定具有制度性、规范性的教育实习机制。
(三)合理分配教育实习时间,确保教育实习时间最少不低于12周
通过访谈了解到部分学校学生的教育实习基本是流于形式,还有很多学校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部分学生根本不实习,达不到实习的目的,甚至部分学生不了解最基本的教学环节和要求。这种现象是属于“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教育现象。美国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一般为18周,教育实习包括:实地经验和教育实习。实地经验是学生集中或分散到学校中充当教师的助手、或批改作业,或组织学生活动,规定为150小时(即三周),教育实习是学生体验各种教学工作,时间为15周。英法等国家也都特别注重实践,在整个培养计划中,约有一半时间在中小学中体验各种教育教学工作。最近我国台湾地区的新制实习时间延长为1年。然而,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主要集中在4-6周,短暂的实践怎么能够使师范类大学生对新课程教师这一职业形成深入的认识。2006年国家教育部在《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计划》中规定大学生教育实习时间不少于12周,各院校应认真贯彻和落实,确保大学生教育实习时间。
从调查可知,大学生教育实习目标简单,形式化严重。由于时间短,实习任务仅限于讲授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充当班主任角色等规定性活动,没有真正体验到教师的真正意义,只在实习内容和形式上走走过场,即跟班听课、试讲(2~3节)、批改作业、参加活动、实习总结等过程。这种简单实习根本没有使师范生积累个人实践知识,形成新课程教学技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每位大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大学生要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合理分配实习时间,完成各种实习任务。要经过“准备阶段”、“走进学校阶段”、“走进课堂教学阶段”、“体验课堂教学阶段”、“课堂反思阶段”和“教育实习总结阶段”等六个阶段的任务驱动来学习,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思维,培养新型的教学行为,,全面提升师范类大学生的新课程教学能力。
(四)重新设计教育实习计划,编制实习教材
教育实习是培养师范类大学生新课程教学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教育实习计划和课程设置应该满足大学生参加新课程教育实习需要。然而,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计划和课程设置与实际需要存在较大的不适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反映陈旧理念的学科教学法,与新课程理念有较大差距;二是许多院校没有反映本校特色的教育实习指导书。可谓教育实习课程资源匮乏。
基础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提出了重大挑战,因为过去的教育实习相对简单,学生教师角色无须重新建构,教学设计程式化,大学生带着从小学到大学养成的传统教学思维方式去参加实习就完全可以了。但是,在当下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历史时期,需要大学生超越自己,需要他们通过教育实习倒空“传统的瓶子”,装满“新的瓶子”。这种过程是非常艰难的过程,并非轻而易举。因此,我国应该从国家层面要建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大学生教育实习课程与计划,建设面向的现代化课程体系。加大课程结构调整力度,增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现代教育理念解读与探索课程、师范生从教能力训练课程、校本教研课程和教育实习训练课程等。具体而言,要适度减少学科课程,加大教育专业课程,增加教师实践课程。教育实习课程时间不少于一年,占大学课程的1/4。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统一组织编写大学生教育实习教材,提高教材目的性、操作性和实用性。为大学生教育实习提供系统的模块课程,让大学生通过系统的教育实习真正转换教师角色、建构新课程理念、掌握新课程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新课程教学能力。
(五)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指导能力
通过调查发现,许多院校的教育实习的管理方式基本是“自由式”和“开放式”,发给教育实习鉴定表后,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学校,至于教育实习效果无人问津。有的学校配备了实习指导教师,也是形同虚设,没有起到真正的实习指导作用,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教育实习质量。
实习指导教师的新课程教学指导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师范类大学生适应新课程教学、驾御新课程教学的能力,也直接影响基础教育质量。教育实习是师范类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在具体真实的教育情境中感受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逐渐培养教师的职业意识、职业情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以及职业能力的过程。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必须加强对高校教育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习指导能力。首先要加强新课程培训,使实习指导教师建构新课程理念,在实习指导过程中处处体现新课程教师角色意识,对大学生起到新课程教师的示范作用,使大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次,实习指导教师要率先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实习指导过程中要引进参与式、体验式教学模式,改进实习指导方法,帮助学生构建新课程教学观、课程观、学习观、评价观和课程观,学会观察学生,分析学生差异,能够根据学生需要提供有效教学。重点培养“教师解读新课程与新教材的能力要求、教师对新课程与新教材的二次开发能力、教师激活与活化知识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谢利民教授语);其三,办学规模较大的院校要增设教学实习指导中心,成立专门机构研究教育实习,在实习目标、课程设计、实习方法、提高实习效果等方面进行专题研究,全面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指导教师要身体力行,在校指导重点在于理论指导和示范指导,基地指导重点在于“临床”指导和现场分析。
(六)实施教育实习成长档案袋评价,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六所大学调查得知,目前,大多数师范院校都是采用《教育实习鉴定表》来考核教育实习成绩,没有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实习评估机制。这种评估方法主要是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使大学生忽略了教育实习过程中的成长经历和体验感受,忽略了教学经验积累和知识增长,也没有得到和分享到应该拥有的成功体验。为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新课程教学能力,培养优秀的新课程教师,建议各院校应启用大学生教育实习成长档案袋。使大学生学会自主创建、自我管理、自我评价。学校或院系要创造条件和机会,展示实习成果,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体验成功喜悦。教育实习成长档案袋评价,能够记载大学生参加教育实习成功与喜悦、汗水和艰辛,表征着大学生非凡的教育实习经历和所取得的辉煌业绩。对大学生快速成长为合格教师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为新教师专业得到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这种评价,还能使大学生学会档案袋评价,以便在未来教育教学工作中规范、科学、有效地使用档案袋评价。所以,实施大学生教育实习成长档案袋评价对培养合格新课程教师、提高新课程教学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韩立福: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于兴国:教育部师范司; 秦文孝:陕西渭南师范学院;刘玲:安徽科技学院;李民:山东菏泽师范学院;胡秋莉: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李桂清:东北师范大学。
本文关键词: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实习现状调查报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35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33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