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的“非升即走”制度及其期限设置的合理性
[Abstract]:As an effective mechanism for the selection and selection of qualified personnel, "go or go" has become an organic part of the tenure system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However, there is a historical contingency in the regulations concerning the period of 6 ~ 7 years' prob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take Stanford University and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as examp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ademic talent growth. To find out whether this time limit provides enough time for teachers to demonstrate their academic potential or to examine their suitability for an academic care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achers of physics departments in two universities have shown strong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reached the standard of promotion before evaluating the professional titles of associate professors, which to some extent confirms the rationality of the setting of this time limit. At a time when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have gradually adopted the American system of "rise or go", it is necessary to learn from it boldly, and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be careful whether the setting of verification period is applicable to the environment or academic culture of our country'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基金】: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71373083)
【分类号】:G649.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贾雪;;美国大学终身教职制度的现行政策与发展趋势——以四所美国大学为案例[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2 阎光才;;“要么发表要么出局”,研究型大学内部的潜规则?[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3 王炎;;“燕京”本无事[J];读书;2014年09期
4 寇宗来;周敏;;多任务激励与能力筛选:大学如何提供终身教职合同?[J];世界经济;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商磊;王金涛;;美国高校教师激励制度给我们提供怎样的借鉴与反思?——基于中美两国比较的视野[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宋旭璞;;科研资助越来越被看重的原因分析和潜在影响[J];教师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3 马凤岐;;关于大学教师学术工作考核的几个问题[J];高教探索;2013年05期
4 张东海;;“非升即走”的逻辑及其引入我国高校的可能性[J];比较教育研究;2013年11期
5 郑文全;;剩余收益能够间接分享吗?——基于终身教职制度性质的系统解释[J];管理世界;2014年02期
6 朱宁洁;;大学治理视角下的学术委员会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7 徐发秀;;从美国终身教职后评审制反思我国高校教师评价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8 陈伟;;“从身份到契约”:学术职业的变化趋势及其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9 朱光明;;理解教学[J];大学教育科学;2012年01期
10 蔡茂艳;;浅谈德雷克·博克教育思想——读《回归大学之道》[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康乐;大学社会责任理念与履行模式[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2 宋旭璞;中国国家科研资助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尹志华;中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体系的探索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4 黄建雄;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优化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银花;师生合著论文中的署名规范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黄正杰;高校人事代理制度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3 陈莹;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高校终身教职制度的论争[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素月;创新型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理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徐琼;耶鲁大学去宗教化历程及启示[D];吉林大学;2012年
6 徐玮玮;美国现代大学观探微[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7 解德渤;徜徉于教学的自由世界[D];厦门大学;2014年
8 池慧;我国高校治理中的教师参与问题研究[D];渤海大学;2014年
9 高曦;西方学术自由演进的文化审视[D];淮北师范大学;2014年
10 刘翠翠;美国研究生助教制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3887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388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