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1952年院系调整再解读

发布时间:2019-06-28 09:07
【摘要】:今天,学术界对发生于1952年的院系调整的评价存在很大分歧。肯定者鉴于它在短时间内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为国家的科技和经济发展做出了明显贡献,遂认为它是基本成功的;否定者则以其中断了中国官学与私学并行的古老大学传统,并走向了狭隘的专业化道路,认为从长远来看它是得不偿失的。这种分歧,从学术立场来看,反映的是中国学术场域中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分野。应该看到,大学既是知识生产、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又是一个文化传承和创造实体,因而应兼顾短期效果与长远效应。但这只是我们的后见之明。60年前的那场改革,面临的历史情势是:民生凋敝、百废待兴,中西方冲突十分剧烈,新生的共和国面临生死考验。在这种历史情势下,看重短期效果也有其不得不然的历史逻辑。如今我们研究那段历史,不能简单地用现在否定过去,而应在今昔对照中准确把握我们的发展方向。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其改革已能够也应该在科技与人文、短期效果与长远效应的平衡中从容前行。
[Abstract]:Today,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adjustment of colleges and departments in 1952.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it has trained a large number of professionals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and made obvious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of the country, it is considered that it is basically successful, while the negative holds that it has interrupted the ancient university tradition of parallel Chinese official and private studies, and has gone to a narrow road of specialization, believing that it is not worth the loss in the long run. From an academic point of view, this difference reflect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social scientists and humanistic scholars in the Chinese academic field.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university is not only a base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but also a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creation entity, so we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both short-term and long-term effects. But this is only our hindsight. The reform 60 years ago was faced with a historical situation of desolation, waste, fierce conflict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nd a new republic facing the test of life and death. In this historical situ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short-term effects. Now that we study that period of history, we should not simply negate the past with the present, but should accurately grasp our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the present and the pas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ts reform has been and should move forward in the balance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humanities, short-term effect and long-term effect.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分类号】:G649.29;K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玉杰;;梁启超认识社会主义的两种取向[J];黑龙江史志;2010年21期

2 张忆军;孙会岩;;五四运动对中国共产党党建文化的若干影响[J];湖湘论坛;2011年04期

3 孙庆平;;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中国文化哲学[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严海建;;浅析梁启超父子两代知识分子的代际转型[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5 阳光宁;;民国时期学校社会课程价值取向的嬗变[J];池州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索海峰;;浅析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J];西安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7 ;国史研究篇目索引[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06期

8 彭斐;安蕾;;两学者谈五四的现实意义[J];记者观察(上半月);2008年05期

9 霍修勇;;近代中国乡风文明的新特点述略[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金晶;;晚清华侨政策转变的阶段性突破及价值取向[J];巢湖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慧;;试析陈独秀“五四”时期的文化观在价值取向上的先进性[A];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7年

2 于海君;;中日两国近代爱国主义比较分析[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简讯[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4 朱学文;;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一页[A];纪念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建立十周年历史研究所研究成果论文集[C];1988年

5 康迪;;上海人民支援新四军之我见[A];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第二届年会纪念特刊[C];1985年

6 吕文浩;;1949年前后潘光旦政治思想转变初探[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3年卷[C];2003年

7 刘长林;;运动激愤式自杀行动社会意义的赋予——以“五四”运动中的自杀事件为例[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8 陆德阳;;试论中国近代女佣[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9 李金铮;;二三十年代冀中农村性比例失衡的实证分析——以定县为例[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10 孙丹;;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李瑗;五四思潮与“人的解放”[N];学习时报;2009年

2 程中原;填补当代中国文化史著述方面的空白[N];新华日报;2007年

3 当代中国研究所 刘国新;中国当代史:不乏热点的年轻学科[N];社会科学报;2008年

4 记者 张迪;苏关鑫将详解西南剧展[N];桂林日报;2009年

5 张天社;多层次多角度观照清末民初的民主政治[N];中华读书报;2010年

6 罗志田;中国近代史的再次重估[N];东方早报;2010年

7 记者 潘衍习;《辛亥革命全景录》编辑工作启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8 记者 罗辉 林嵬;旭日上采下的精神之虹[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丛兰;十八世纪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

2 田锡全;长江三角洲的米粮贸易[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梁卫东;清末鄂尔多斯基层社会控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郑率;蒋介石与民末宪政[D];吉林大学;2009年

5 彭传勇;1911-1945年俄(苏)与外蒙古的政治、经济关系[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大川;近代民主诉求的价值取向与“五四”前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困境[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顾卉;广学会时期(1889-1907)《万国公报》发展特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廖德明;来新夏与北洋军阀史研究论探(1949-2006)[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4 叶长全;论晚清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心态历程[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兰娟;在华传教士灾荒观之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振智;山东历史上的土匪成因与治理[D];山东大学;2008年

7 吴海萍;论清末新政中的集权[D];扬州大学;2008年

8 李海波;传统社会结构作用下的苏区革命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苏丽丽;江亢虎早期思想与实践之探析[D];厦门大学;2008年

10 吴文英;世界秩序与制度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071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5071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3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