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中国工学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与培养

发布时间:2020-02-12 00:11
【摘要】:本文基于麦可思对全国2012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状况的调查数据,从就业状态、就业质量、社团活动和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分析了中国工学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总体来讲,2012届工学类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与2011届基本持平,月收入、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比2011届有所上升,毕业半年内离职率比2011届有所下降,但与全国非工学类专业的毕业生相比,工学类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质量上的优势在减小;研究发现,工学类毕业生在价值观的提升及实训环节等方面有待提高。
【图文】:

就业率,本科生毕业,工学


去国内外在读研究生(或专升本)后的人数)。分子中的“实际就业人数”是指有全职工作②和半职工作,其中包括自主创业。图1、图2反映了2010~2012届工学类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的变化趋势。从中可以看出,2012届工学类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与2011届持平,其中本科工学类为93%,高职工学类为91%。在与全国非工学类本科、高职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对比中可以看出,本科工学类近3届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均高于全国非工学类相应平均水平,但优势在缩校图1工学类2010~201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图2工学类2010~2012届高职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表1为工学类本科、高职2012届各专业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从中可看出,在本科工学类专业中,能源动力类和土建类(均为95%)专业的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较高;生物工程类(88%)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较低。在高职工学类专业中,,电力技术类、食品类、建筑设备类和机电设备类(均为93%)专业的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较高;测绘类和计算机类(均为89%)专业的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相对较低。2.工学类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分布。本文将工学类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分布分为以下8种类型:“受雇全职工作”、“受雇半职工作”、“自主创业”、“正在读研和留学”、“准备读研和留学”、“专升本”、“无工作、继续求职”、“无工作,其他”。表1工学类2012届本科、高职各专业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本科工学类专业毕业半年后就业率/%高职工学类专业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能源动力类95电力技术类93土建类

就业率,工学,高职生


实际就业人数”是指有全职工作②和半职工作,其中包括自主创业。图1、图2反映了2010~2012届工学类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的变化趋势。从中可以看出,2012届工学类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与2011届持平,其中本科工学类为93%,高职工学类为91%。在与全国非工学类本科、高职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对比中可以看出,本科工学类近3届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均高于全国非工学类相应平均水平,但优势在缩校图1工学类2010~201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图2工学类2010~2012届高职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表1为工学类本科、高职2012届各专业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从中可看出,在本科工学类专业中,能源动力类和土建类(均为95%)专业的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较高;生物工程类(88%)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较低。在高职工学类专业中,电力技术类、食品类、建筑设备类和机电设备类(均为93%)专业的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较高;测绘类和计算机类(均为89%)专业的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相对较低。2.工学类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分布。本文将工学类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分布分为以下8种类型:“受雇全职工作”、“受雇半职工作”、“自主创业”、“正在读研和留学”、“准备读研和留学”、“专升本”、“无工作、继续求职”、“无工作,其他”。表1工学类2012届本科、高职各专业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本科工学类专业毕业半年后就业率/%高职工学类专业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能源动力类95电力技术类93土建类95食品类93机械类94建筑设备类93农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荣;张向阳;;从职业技能鉴定角度分析几种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异同[J];安防科技;2010年03期

2 左琼;钟秉枢;贾冰;姜兴华;张锐铧;邹新娴;崔海峰;祁国杰;;全国体育系统教练员人力资源状况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09期

3 李春晖;;论体育职业及其社会功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4 谭果林;;期刊改革形势下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J];编辑学报;2012年01期

5 谢小玉;;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障碍因素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0年17期

6 何婷;;供水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5期

7 孙锦绣;朱小亮;王秀英;赵轶鹏;王大鹏;吴畏;王晓军;;河北省城市中“夹心族”生命质量与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年01期

8 蒋庆斌;陈美珠;赖华清;;高职教育专业口径分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孙冬梅;孙蕊林;;教师个体发展与组织环境耦合——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刘裕荣;王安;;专一性、实践性、互补性——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申办园林景观专业的实践与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建国;张莹;;消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的实践与思考——承接社会职能与科技社团的能力建设[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2 唐朝纲;;消防工作职业特征及社会化管理模式建构浅析[A];2012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闫闯;制度变迁中的象征秩序[D];吉林大学;2011年

2 郭宇强;我国职业结构变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3 孙杰远;教育促成人力资源生长:西南三地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4 王芳;中小学校长胜任力模型及其与绩效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孔寒冰;基于本体的工程学科框架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朱容皋;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7 宋旭峰;我国体能教练专业化培养体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书娴;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GATB)在大学生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白燕;城乡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对比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昶;医学院校学生道德培育的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4 侯静;中国大陆城乡居民社会阶层意识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沈旭伟;当代大学生职业意识培养与高校德育的改革应对研究[D];宁波大学;2010年

6 张山;重庆市政法队伍职业道德素质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7 杨苗;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管理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8 平静;中日小学体育教师职业标准的比较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9 于华;苏北地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其适应力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10 张迪;知识型员工职业效能评价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瑛;略论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2 李伟,胡建华,马毅松,熊冬根,丁月牙;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对策[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郭彩琴;;试析大学毕业生就业最低工资制[J];学术交流;2006年09期

4 刘颖;;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面面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年14期

5 ;香港放宽非本地的毕业生留港限制 可就业转职[J];考试与招生;2008年06期

6 马明华;江传月;;论思想政治教育对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作为[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期

7 尼安木;;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年04期

8 张玮;;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就业的对策研究[J];金融经济;2009年22期

9 任培江;周海华;;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满意度调查[J];学园;2010年05期

10 李军;;加强大学毕业生诚信教育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邱桂平;张利锦;;西部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状况及原因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常雪亮;侯志瑾;;大学毕业生学校到工作转换过程中的心理资源与行为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沈杰;;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问题与前景[A];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C];2004年

4 李露;赵发旗;;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调查研究[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孟蕾;;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解困分析[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赖德胜;吉利;;大学生择业取向的制度分析[A];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2003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叶忠;;当前毕业生就业预期过高的原因分析[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钟云华;应若平;余素梅;;大学毕业生求职渠道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左鹏;;漂在北京:隐性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调查[A];“十一五”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6)[C];2006年

10 周明宝;;从“精英毛坯”到“人才成品”:大学毕业生的初始社会适应研究[A];“十一五”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6)[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崔莹;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N];民主协商报;2009年

2 贾玉亭;把把就业的脉[N];中国教育报;2002年

3 谭晓玉;大学毕业生如何应对就业中的法律纠纷?[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4 王丽英 陈伟;大学生:就业路上五步走[N];中国教育报;2002年

5 本报特稿 新华社记者 孟华 张泽伟;贫困大学生就业透视[N];辽宁日报;2002年

6 记者董洪亮;民办高校评选“就业之星”[N];人民日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张莹;大学毕业生 网上创业去[N];云南日报;2004年

8 记者 侯冰冰;大学毕业生技师学院求新知[N];鞍山日报 ;2006年

9 本报记者  李荣华;求职成本成为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的拦路虎[N];华兴时报;2007年

10 全国政协委员 陈守义;莫让农村的大学毕业生陷入“新贫困”[N];人民政协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爽;初次就业中大学毕业生与用人组织匹配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刘艳茹;社会资本视角下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杨雅婕;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整合测验方案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4 董磷茜;大学毕业生从学校向工作转换机理的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柴国俊;大学毕业生初始工资结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6 何亦名;中国高等教育扩张的就业与工资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7 王燕玲;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中区域主动吸纳机理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张国栋;我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9 李朝军;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研究(1950-1965年)[D];复旦大学;2007年

10 任钢建;美国社区学院升学与就业双重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建锋;基于AHP法的土建类大学毕业生质量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2 李佳;北京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3 陈玲珍;大学毕业生最低工资标准期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莹;云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实思考与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3年

5 刘永霞;大学扩招后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政府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6 纪春梅;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杨小琼;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8 白玉芳;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D];山西大学;2008年

9 王悦;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杨晓芸;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786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5786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f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