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当代中国大学生道德学习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5 02:07
【摘要】: 道德学习是传统道德教育向现代道德教育转型的创新手段,既是对道德理论创新学科发展的积极探索,也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旨归和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道德学习是道德个体对道德原则和社会规范进行自主建构,并自觉完成道德品质内化、道德行为外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一种知行统一的学习、互喻性学习和选择性学习。大学生道德学习不仅指大学生进行的道德学习实践活动还内在地包含教师对其进行的咨询指导。因此道德学习不是对道德教育的简单否定与疏离,而是对道德教育观念和方法的创新与超越。道德学习与道德教育是行为主体道德发展的“硬币的两面”,二者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不可分割。 21世纪初道德学习开始进入国内学界的研究视野,并呈现出起步晚、进步快的态势。现阶段的道德学习研究主要具有生长性、阶段性和局限性三个特点。其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审照时代特征不够、学科交叉的包容性不强,特别是将大学生作为道德学习研究主体的较深入的研究尚属空白。 针对这种研究现状,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学科交叉为视角,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心理学规律为依据,以社会时代特征和特定的文化传统为背景,以大学生道德实践为基础,以国外先进的道德学习经验为参照,以多元的研究方法为手段,以大学生道德学习理论探索和模式建构为目标,从四个方面对当代中国大学生道德学习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以理论的追根溯源为逻辑起点,对道德学习进行了多学科的理论建构:首先,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为理论源头,对道德学习进行概念考察。在此基础上,笔者重新界定了道德的概念、学习的分类和道德学习的概念及内涵;其次,采用历史研究的方法,较深入细致地探究了马克思主义对道德学习的理论指导,解读考量了中西方道德学习理论,建构了较扎实的道德学习理论基石;最后,笔者试图以时代特征为背景,以个体的内在独特性为前提,以多维的视角为手段,确证概括出当代大学生道德学习的本质特征,即受动性和主动性的统一、继承性和开放性的统一、规范性和愉悦性的统一。 在理论探析的基础上,本文还着力从大学生道德学习的实践基础和实施策略两个层面对大学生道德学习进行实践分析和方法建构:在大学生道德学习实践基础的研究中,笔者首先论证了当今中国最显著的时代特征就是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与中国社会转型的并肩而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稳步推进。提出并较深入地剖析了当代中国大学生的道德学习必须审照时代特征,理性全面地认识全球化和中国社会转型对大学生道德学习的选择作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大学生道德学习的促生作用和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对大学生道德学习的孵化作用。同时,客观分析了当代大学生道德学习的意识增强、能力提升、条件优化的有利条件。最后,以开放的国际视野,通过比较研究认为:美国的道德学习具有环境整合化、方法多样化、内容一体化和理论系统化的优势;而日本的道德学习则是善于向东西方国家进行道德学习、不断更新完善道德学习理念、建立独具特色的道德学习理论、积极推行道德学习实践的典范。美国和日本的道德学习理论与实践经验都有助于改进和提高我国大学生的道德学习实践活动。 对行动策略的研究是本文方法建构部分。研究认为我国大学生的道德实践,应遵循人本原则、整体原则和创新原则。以公正团体法完善大学生道德认知使其“知善”,以情感体验法培育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其“欲善”,以榜样示范法优化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使其“行善”。最终实现道德学习的发展功能、塑造功能和个体享用功能。 最后,本文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当代大学生延展性的生存样态,创造性地提出建构大学生延展式道德学习模式。大学生延展式道德学习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终身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延展性特征为实践基础,采用五维延展的结构方式,以主体的延展为前提,内容的延展为核心,途径的延展为中介,环境的延展为突破,时间的延展为目标,使大学生自觉地将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内化成道德习惯,并固化为自身存在方式的道德学习模式。具有延展性、统合性和发展性三个基本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641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刘莉;黄佳慧;;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自我教育现状及其实现途径[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2 蒋丽丽;;道德学习:现代道德教育的取向[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3 王岩;;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探析[J];成功(教育);2013年08期

4 商秀春;刘南南;;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J];华章;2011年10期

5 吕妍;;以俄语专业学习为例浅析大学学风建设相关问题及解决措施[J];世纪桥;2012年19期

6 苏惠芬;占赢;;外语专业女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策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36期

7 刘莉;黄佳慧;刘晓琳;;辅导员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作用和对策研究——以大连市大学生学风调查为基础[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8 曹常玲;;国外道德教育及其对我国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2年2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倩;媒体时代大、中学生处理暴力和色情信息的德育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高宇闻;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2 叶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道德责任教育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3 霍丽欣;当代中美大学生价值观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4 王颖;中小学生命教育理念及实施策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5 王付顺;高职学生道德学习问题分析及优化方案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280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6280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1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