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大学生耻感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3 23:05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耻感教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中耻感缺失、荣辱不分的现象逐渐突出。加强耻感研究特别是对大学生耻感意识的培养,完善大学生道德品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受到各界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论文整体研究通过文献查阅等方法探析了当前大学生耻感教育和耻感的现状,并根据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大学生耻感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 本文对耻、耻感、耻感教育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耻感理论和当今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政治教育原理、马克思主义青年伦理学等作为大学生耻感教育的主要理论依据,以塑造大学生基本伦理道德底线为出发点,阐述当今加强大学生耻感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分析了大学生耻感教育、耻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耻感淡化、荣辱标准模糊、价值观取向偏离、知耻不自责、以荣为耻,以耻为荣等现象。本论文提出高校从机制上必须提高对大学生耻感教育的认识并从制度和政策上给予重视。从资政建议的角度,本文着重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利用科技网络优势等几方面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提出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形成合力加强大学生耻感意识。在内容上推陈出新,贴近大学生,把传统耻感教育和“八荣八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明确了当今大学生的耻感标准,并提出了进行大学生耻感教育应依据“传承化、具体化、理论化、底线化”的四原则。
【关键词】:大学生 耻感 荣辱 耻感教育 传统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绪论8-12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8
  • 1.1.1 选题的背景8
  • 1.1.2 选题的意义8
  • 1.2 文献综述8-11
  • 1.2.1 国内研究现状8-9
  • 1.2.2 国外研究现状9-11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11-12
  • 1.3.1 研究方法11
  • 1.3.2 创新之处11-12
  • 2 耻感教育基本概念及理论12-17
  • 2.1 相关概念界定12-13
  • 2.1.1 耻和耻感12
  • 2.1.2 耻感教育12-13
  • 2.1.3 大学生耻感教育13
  • 2.2 大学生耻感教育的主要理论基础13-17
  • 2.2.1 中国传统文化“耻”思想13-14
  • 2.2.2 社会主义荣辱观14
  • 2.2.3 马克思青年伦理思想14-15
  • 2.2.4 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理论15-17
  • 3 加强大学生耻感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必要性分析17-21
  • 3.1 加强大学生耻感教育的重大意义17-18
  • 3.1.1 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17
  • 3.1.2 有助于践行“八荣八耻”17
  • 3.1.3 有助于促进社会道德建设17-18
  • 3.1.4 有助于大学生成才18
  • 3.2 加强大学生耻感教育必要性分析18-21
  • 3.2.1 树立大学生正确荣辱观的需要18-19
  • 3.2.2 养成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需要19
  • 3.2.3 增强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需要19-20
  • 3.2.4 提高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20-21
  • 4 大学生耻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1-26
  • 4.1 大学生耻感存在的问题21-23
  • 4.1.1 荣耻不分21
  • 4.1.2 以耻为荣21-22
  • 4.1.3 知耻不自责22-23
  • 4.2 大学生耻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23-24
  • 4.2.1 部分教育者耻感匮乏23
  • 4.2.2 受教育者认知浅薄23
  • 4.2.3 教育目标空泛抽象23-24
  • 4.3 大学生耻感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24-26
  • 4.3.1 家庭耻感教育缺失24
  • 4.3.2 学校重知识技能传授、轻耻教24-25
  • 4.3.3 社会教育低俗化25
  • 4.3.4 大学生缺乏慎独25-26
  • 5 大学生耻感教育内容、原则与途径26-32
  • 5.1 大学生耻感教育内容26-28
  • 5.1.1 以“三观”为基础的认知教育26
  • 5.1.2 以“自尊”为核心的耻感教育26-27
  • 5.1.3 以“人性”为前提的人格教育27
  • 5.1.4 以“荣辱观”为指导的行为教育27-28
  • 5.2 大学生耻感教育原则28-29
  • 5.2.1 耻感教育传承化28
  • 5.2.2 耻感教育具体化28-29
  • 5.2.3 耻感教育理论化29
  • 5.2.4 耻感教育底线化29
  • 5.3 大学生耻感教育实现的途径29-32
  • 5.3.1 从教育主体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29-30
  • 5.3.2 从教学手段方面将耻感教育进教材、进课堂30
  • 5.3.3 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纳入耻感教育30-31
  • 5.3.4 从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方面利用网络科技优势31-32
  • 6 结束语32-33
  • 参考文献33-35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35-36
  • 致谢3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聪惠;;知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2 郭聪惠;;论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当代道德教育价值[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赵平安;高猛;;耻感的向度与公民道德建构[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09期

4 张自慧;;论耻感与耻感教育[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5 龚志宏;;论高校荣辱观教育中的知耻教育[J];教育探索;2008年05期

6 王芝华;邓志强;;耻感教育:高校德育教育的基础[J];文史博览(理论);2009年11期

7 唐海燕;;知耻:大学德育底线伦理探析[J];学术论坛;2007年02期

8 陈飞;;论耻感文化与耻感底线伦理[J];学术论坛;2008年04期

9 高兆明;;耻感与存在[J];伦理学研究;2006年03期

10 张彩凤,翟德平;当代中国人耻感淡化的原因及疗治对策[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1999年02期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耻感教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47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647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a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