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高校师生心理契约与教师履约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8 00:52
【摘要】: “心理契约”这一概念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被引入了管理领域。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由于学界对心理契约这一源概念在理解上一直存在意见分歧,故在该研究领域由此而引发的学派之争也持续至今。本文认为有关心理契约的研究都应该建立在双向视角的基础之上,才能使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契约理论及其应用得到长足的发展,并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对现行心理契约定义进行了逻辑修正,进一步揭示了这一概念的本质属性。 鉴于当前高校存在的学风下滑的严峻形势,仅仅运用现有的文本契约和思想教育,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形势下高校发展的要求。由此,高校迫切需要通过与文本契约相辅相成的心理契约,来对师生的行为与态度施加积极的影响。因此,本文尝试从心理契约角度来探究高校师生相互影响对方心理和行为的机制,以期为高校运用师生心理契约加强师生行为管理提供更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也为进一步加强高校的学风建设,扭转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风的滑坡倾向,提供一种新的途径和方法。 文章首先构建了师生心理契约模型,明晰了心理期望与心理契约的关系;之后将高校教师与学生两个群体作为心理契约主体,开发出一套测量心理契约的量表并成功地从师生的相互期望中分离出了双方认同的心理契约内容,以及一、三年级师生心理契约相关责任的异同;最后,通过德尔菲技术将师生心理契约内容分别划分为两个维度。进一步,运用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验证了师生双方履行心理契约责任的情况是显著相关的,及教师履行相关责任对学生学习行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
【图文】:

心理契约,心理期望,高校师生,自我期望


106。图3.1 高校师生间心理期望与心理契约关系通过该图可以看出,,高校师生寻求心理契约缔结的过程,就是师生相互间自我期望与对方期望达成契合的一个过程,只有对对方的某项期望与其自我期望达成一致合意时,该项期望才成为师生间心理契约内容的一项,进而被称为心理契约的责任。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645.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柳夕浪;社会情境与社会智能训练[J];教育研究;1998年10期

2 陈加州,凌文辁,方俐洛;心理契约的内容、维度和类型[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4期

3 李原,郭德俊;组织中的心理契约[J];心理科学进展;2002年01期

4 王刚,徐立青;大众化高等教育形势下学风建设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10期

5 凌文辁,张治灿,方俐洛;中国职工组织承诺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本文编号:26538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6538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3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