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9 03:18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发展状况、经济运行模型、人民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为我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企业的雇佣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合同制和聘用制登上历史舞台,与此相伴随的是人才竞争力度的加大,“能力”渐渐成为雇主和雇员看重的要素。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由于人才市场供大于求以及供求结构失衡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就业难”已成为当下大学生口中一句时髦的话语。以往天之骄子的光环渐渐褪去,“北大学生卖肉”,“上海大学毕业生月薪800”等一件件真实的故事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未来大学生的就业将何去何从,帮助我国大学生尽快摆脱被动的就业局面成为教育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职业成熟度是衡量个体职业发展水平状况的有效工具,对于个体未来的职业成功有非常好的预测作用。因此,在大学生就业现状下,衡量我国大学生现阶段的职业成熟度水平以及探索未来提高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途径已经迫在眉睫。 本文主要研究影响我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提高我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有效途径。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发现现有研究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很少有研究对于影响职业成熟度的因素进行多因素的交互作用研究,这就导致了在已有研究的结论中存在一些不稳定的部分;其次,以往的研究多是将影响因素割裂开来,分别研究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对职业成熟度的影响,而缺乏维度之间共同作用的研究;第三,在提高职业成熟度的途径方面,由于较少考虑要素的后天习得性,使得研究的结论难以应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针对以往研究的不足,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探索更有价值的指导途径。首先,本文运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对于以往研究结论中的不稳定部分进行进一步探索,找出不稳定的原因并得到进一步的结论,提高稳定性和指导性。第二,文章将个体的心理因素、非心理因素以及家庭环境因素综合考虑,通过回归分析,探索多因素对于职业成熟度的影响作用。第三,本文选取家庭教养方式、在校成绩和职业自我效能三个具有后天习得性的要素与职业成熟度一起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变量之间的影响与作用程度,并得出提高职业成熟度的关键在于改善现有的家庭教养方式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结论。 根据文献的分析以及本文的研究重点,本研究预计从个体因素和家庭因素两个方面考察诸要素对于职业成熟度的影响。个体方面又分为心理因素和非心理因素,具体包括:是否独生子女、在读年级、所学专业、,在校成绩和职业自我效能。家庭方面主要包括的研究变量有:家庭来源、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水平以及家庭教养方式。在职业成熟度影响因素研究中,本文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独立方差T检验对个人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对职业成熟度的单一作用进行研究,总结出影响职业成熟度及其诸维度的显著变量,为接下来的回归分析变量的选取提供依据。其次考察多因素对于职业成熟度的共同作用。最后一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更清晰的观察关键变量对于职业成熟度的作用途径。本研究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选用家庭教养方式、在校成绩、职业自我效能和职业成熟度四个要素构建模型,通过强迫回归法得到模型的路径系数。研究结果发现,家庭教养方式对于已经处于成人阶段的大学生的在校成绩预测作用有限,但对于职业自我效能和职业成熟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在校成绩对于职业自我效能和职业成熟度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职业自我效能对于职业成熟度的预、测作用显著,由此得出5条提高职业成熟度的路径。在5条路径中,起到基础性作用的是家庭教养方式和在校成绩,它们不但可以对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有帮助,而且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也有显著作用,因此,本文认为提高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关键是改善家庭教养方式,以信任鼓励为主,同时通过学校和个体共同的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得到以下7点结论: 1.来自农村家庭的个体,其职业成熟度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不大。 2.来自小城镇家庭的个体,其职业成熟度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也不大。 3.来自大中城市家庭的个体,其职业成熟度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很大。 4.家庭教养方式对于职业自我效能和职业成熟度具有很好的预测作用,而对于在校成绩的预测作用有限。 5.在校成绩对于职业自我效能和职业成熟度具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6.职业自我效能对于职业成熟度具有很好的预测效果。 7.提高我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关键是改善家庭教养方式;以信任鼓励型为主,另外通过学校和个体的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最后,根据上述结论,本研究对如何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提出了实践性的建议,并指出了本研究的局限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64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萍;杨建平;;大学生情商水平与职业成熟度相关分析[J];重庆医学;2011年09期

2 楼玲娣;;高校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四大特征分析[J];消费导刊;2009年17期

3 张燕;;以创新的理念推进大学生生涯教育[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4 王慧;刘青;李澎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的构建[J];教育评论;2008年02期

5 钱汉珍;马建新;赵季春;;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就业力缺失表现、成因及提升途径[J];学理论;2010年24期

6 王世英;;对大学生就业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2年08期

7 ;资讯[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年07期

8 ;编读往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年02期

9 陈德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年16期

10 李平;大学生“回炉”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西忠;;社会转型视阈中的就业基层导向——以大学生到村任职为视角[A];转型期的中国未来——中国未来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宏志;;完善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对策建议[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何静;武威;;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的对策建议[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唐红兵;周章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综述[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董燕;;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府对策[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蔡劲松;;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与思考[A];宜春市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郭宇刚;;大学生自主创业促进其就业的可行性分析[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8 ;第三节 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9 刘娟;张佳欣;;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歧视研究[A];北京市第十三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C];2006年

10 张玉霞;;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蒋晔 卢大敏 崔彦玲;我市大学生就业:两头乐观、中间低迷[N];常州日报;2005年

2 联超;大学生就业关键要转变观念[N];大理日报(汉);2005年

3 记者 张孺海 通讯员 董艳;他们更让人牵挂[N];湖北日报;2005年

4 齐智杰 记者 薛婧;观念陈旧仍是大学生就业软肋[N];黑龙江日报;2005年

5 杨忠阳;大学生就业 观念正随需求变[N];经济日报;2005年

6 王东升;大学生就业率也应挤挤“水分”[N];联合日报;2005年

7 王东升;大学生就业:观念决定前途[N];联合日报;2005年

8 王艳 孙宜华;大学生就业天地更加宽广[N];连云港日报;2005年

9 新华社记者 胡梅娟;大学生就业:多一些鼓励 少一些限制[N];闽西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常亮;大学生就业先过三道“关”[N];盘锦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胜国;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绩效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孙祥;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及引导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3 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邢繁辉;当代中国经济结构视域下大学生就业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5 田圣会;大学生就业压力实证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刘西忠;大学生村干部政策体系建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薛利锋;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成长群;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郑朝静;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丹;大学生“村官”出口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郭娜;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孙之光;政府扶持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0年

4 那佳;大学生就业中公共部门作为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0年

5 倪洪章;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王U,

本文编号:26555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6555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4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