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生亲和力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9 22:02
【摘要】:师生亲和力问题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较为复杂的教育问题。师生亲和力问题处理恰当与否,直接关系着高校是否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发展目标和教育目的。师生亲和力问题的恰当处理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的目标,同时也是教育质量的指标之一。当今,在高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着不少负面现象,此种现象严重制约了和谐校园的建设。 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从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综合、全面剖析师生亲和力这一问题,具体包括师生亲和力的定义、古代师生亲和力问题、现代师生亲和力问题的成因、表现和解决途径等几个方面。此外,本文还采用对比分析法、例证法。通过分析、综合大量翔实资料,提出解决高校师生亲和力问题可借鉴的思路。 本文分三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师生亲和力概述。此部分从源头入手去探究如何解决师生亲和力问题,此问题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综合阐释。首先,介绍师生亲和力的概念、含义;接着,分析师生亲和力的积极影响。其积极影响包括利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利于预防和缓解大学生精神类疾病;利于社会的发展。最后,论述了古今师生亲和力的演变及启示。我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尤其是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互相尊重、平等相处、真诚相待、平等对话、教学相长。这种亲和力的凸显,值得当代高校教育工作者学习借鉴,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平等互敬;二、师生角色的定位与转换;三、师生德业的双修、双向沟通。我们应当学习孔门亲密深厚的师徒关系,同时运用到高校教育的实践中,这是当代高校教育提倡师生亲和力的意义所在。 第二部分,分析当代师生亲和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文章从当代师生亲和力缺失的具体表现切入,分别从教师、学生两个角度分析亲和力缺失具体表现。全面了解高校教师亲和力的历史与现状,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助于提升师生亲和力和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我们以师生亲和力问题的表现、原因、危害为切入点,全面理解、把握这一问题。 师生亲和力问题不仅是老师与学生两个群体间的人际关系问题,它还会对教师和学生的教育、生活、学习产生一定的作用和影响。当师生亲和力表现出和谐亲密时,将对师生关系、教育质量及生活和谐度的提升都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师生亲和力表现为疏远、淡漠时,就会产生师生间的不和谐、压抑彼此,负面影响增大,其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学生难以完成学业,教学整体水平难以提升;学生人格不完善、性格褊狭;学校不能完成合格的人材培养、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三部分,加强师生亲和力的策略与途径。此部分就当前影响高校师生亲和力的一些问题对症下药,提出加强师生亲和力的策略与途径。师生直接交往频率低,交往时机少,渠道窄,师生关系显得疏远与淡漠;教师教学能力和职业道德不高,学生不尊重教师,师生关系表现为一定的冲突性,师生关系的不和谐等现象令人担忧。所以在培养师生亲和力的问题上,应该从其根源入手,多角度、多层面的寻找加强师生亲和力的策略与途径,创建师生交流的良好平台,建立师生互敬互爱的和谐人际关系,培养师生亲和力。具体包括:完善专业教师考察制度、提升辅导员综合素养,创建师生交往平台;和谐师生关系构建途径;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高专业能力;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培养大学生亲和力。 师生之间亲和力的培养,有利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形成新的教学策略体系,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发展目标和教育目的提供有力保障。师生关系问题的解决,将有益于我们重新塑造一个理性和现代的师生关系准则。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641
本文编号:2656808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6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红;;论新型的大学师生关系模式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1期
2 徐薇;;和谐社会的道德价值理念构建[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12期
3 包小红;教育主体与师生关系阐释[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4 李晓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J];消费导刊;2008年02期
5 张相乐;中国古代教育家的师生关系论及其现实意义[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6 杨明;;教师亲和力浅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06期
7 王欢;试论在高校如何建立互动的新型的师生关系[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景云祥;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价值取向[J];前沿;2002年01期
9 毛剑平;论利益与道德价值的冲突[J];社会科学;1995年02期
10 刘德建;师生关系新视野——平等·对话·沟通·理解[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刘继安;[N];中国教育报;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蒲勃;师生冲突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2 谭菁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及其防范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568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656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