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地方高校科技服务能力的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3 04:10
【摘要】: 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是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市场化的制度环境和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现实则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整体的生存背景。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建设创新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而加强创新体系的建设,主要是“建设将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区域创新体系”,“高校利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人才队伍。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要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 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提升科技服务能力不仅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目标建设、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三大高校职能中,高校的社会服务相对前两者而言,特别是高校的科技服务并未得到重视。同时,由于对科技服务能力的忽视或是不正确的理解,使高校本身具有的科技服务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高校科技服务的核心是科技创新,但是从创新到生产力的转变,其间既有意识层面(服务意识),又有技术层面(成果转化、技术培训等)的原因,忽视中间环节和过程,从而造成了高校“成果多,成效小”的局面。高校提升科技服务能力不仅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目标建设、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和光荣使命,也是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其对地方高校培育办学特色,形成办学优势,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和长远的作用。因此,如何引导高校提升科技服务能力,不仅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科技服务行业、服务地方的战略也成为高校的必然选择。 本论文提出对高校科技服务能力进行研究,源于对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认识深化。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产物,由社会不同的创新参与者和各类机构组成的网络系统,通过大量互动作用,实现知识向经济的转化、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以实现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所起的主导作用是由高校的资源条件和所处的战略地位所决定的。高校丰富的智力资源和知识财富,强大的科研能力和人才优势,使高校成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主力军。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明确阐述:高等学校要在国家创新工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技术开发,围绕经济建设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为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培养新的增长点服务。 本文从高校科技服务能力的概念逐步递进,系统构建了地方高科技服务能力的评价体系,并选取某所典型地方高校进行了实证研究,对地方高校科技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实践中的有效性进行验证。进而得出了综合性的结论:地方高校科技服务能力意识尚欠缺,面对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和地方高校的共性问题,地方高校必须进一步开展科技服务;基于市场化的制度环境和高校的产业属性,地方高校应该培育科技服务能力;遵循地方高校发展背景和前提,地方高校能够有效地培育科技服务能力;培育地方高校科技服务能力极其重要,它是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强基固本、科学发展的根本战略之一,是有效推动和促进地方高校的快速、协调、健康、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64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朱长风;杨再明;;构建高校服务支撑体系 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J];煤炭高等教育;2006年06期

2 叶桂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运作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04期

3 吴兆龙,丁晓;对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方式的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01期

4 王新平;大学在国家技术转移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10期

5 刘洪民;创建高校科技中介机构:促进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有效途径[J];科技与管理;2004年01期

6 谈晓翔;高校科技服务对策研究[J];科研管理;1997年01期

7 黄锦成,谢岗;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能力评估体系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年04期

8 马晓燕;层次分析法中模糊判断的简化排序方法[J];运筹与管理;2001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鹿红娟;对地方普通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2 马福祥;江苏科技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613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6613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0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