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形态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649.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晓郁;美国研究型大学教育特色及思考[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9年01期
2 闵祥鹏;;跨学科教学模式的路径选择与模块设定[J];河南教育(中旬);2011年06期
3 李柳莹;;文化诗学的重划疆界与整体性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石挺;张扬;;论跨学科研究背景下高校科研的组织管理创新[J];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03期
5 何跃;张伟;郑毅;;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6 祝伟伟;;德国的跨学科研究:以环境研究为例[J];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7 黄建玉;;跨学科研究视野下的文本研读[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1年09期
8 钟守满;刘冰;;语言学课程改革与创新的跨学科思考[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孟成民;;基于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科研创新平台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14期
10 肃草;;差别与碎化:世界社会科学面临的主要挑战[J];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霖;林云;黎海涛;;护理学在跨学科研究中的状况与展望[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武荔涵;;美国研究型大学办学思路探究[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宋宝丰;邱丽萍;;关于包装的跨学科研究[A];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包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4 赵文平;吴敏;王安民;;我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的障碍与对策研究[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韵江;;管理学合法性的反思:基于跨学科研究的视角[A];管理学发展及其方法论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高宇;;当代跨学科研究[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7 徐文堪;;古代世界的文化联系和交流——三本中英文论著读后[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8 臧海群;张国良;;受众研究跨学科的性质与方法——兼论建立跨学科研究的受众学[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9 王家民;王芳媛;孙浩章;王丰;马建华;;以多学科为基础的包装工程教育及人才培养问题思考[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7年
10 邱天河;;间接询问模化构建的心理过程——一项基于复式理论的跨学科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梦薇;跨学科研究:体制外的“舞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黄华新 王华平;论跨学科研究[N];光明日报;2010年
3 顾海良;推进跨学科研究 破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N];光明日报;2010年
4 黄华新;跨学科研究中的问题意识[N];光明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褚国飞;鼓励多元化国际化注重跨学科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记者 刘晓军 韩义雷;科技新星计划今年起开展跨学科研究[N];科技日报;2011年
7 江小平;重视跨学科研究[N];河南日报;2004年
8 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邹寿彬;探索促进跨学科研究的体制与机制[N];中国教育报;2009年
9 佘可楚 华东师范大学社科处;以制度创新推进跨学科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吴月辉;斯坦福启动跨学科研究项目[N];科技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少保;美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变迁与运行治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魏巍;“跨学科研究”评价方法与资助对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杨学新;二战后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改革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4 杨茂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师流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程妍;跨学科研究与研究型大学建设[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6 周朝成;当代大学中的跨学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戚业国;民间高等教育投资的跨学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8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9 金海;蒙古神话的文化解读[D];内蒙古大学;2005年
10 刘建刚;语用选择与等效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兰兰;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形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邱政;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业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林子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倩倩;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黄涛;美国研究型大学“教学学术”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吴昊;美国研究型大学专职科研队伍建设研究及启示[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7 陆汉文;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保障制度及启示[D];河海大学;2005年
8 胡建梅;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9 高云峰;美国研究型大学与军事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10 高军;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群体的特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711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671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