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研究:1978年方案到2007年方案

发布时间:2020-05-24 18:46
【摘要】: 自19世纪末第一次通识教育改革开始,哈佛大学就从未停止过对通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而最近一次的改革便是在2002年开始,并最终在2007年发表《通识教育工作组报告》作为本次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哈佛大学在现代大学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其对通识教育的实施与改革也一直引领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本次2007年的通识教育改革又一次让哈佛站在了世界的前端,而哈佛大学自1978年核心课程的实施后为何又要进行改革,是什么样的因素促成了哈佛大学本次的改革,哈佛大学在这次改革中又提出了或者体现出了什么样的理念,改革的先进性与贡献又体现在那里,这正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本文首先从历史的视角概括梳理了哈佛大学前三次通识教育改革情况,以了解哈佛大学对通识教育改革有着的历史传统。而在其后的1978年改革中,哈佛大学建立了一套以培养“有教养的人”为目标的核心课程,以适应当时的时代发展要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1978年的核心课程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课程数量的日益增多,加上领域划分标准的模糊,导致师生对课程要求与目标认识不清;在选课标准上排斥各系的课程,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选课自由;而教师忙于科研与社会活动,忽视了通识课程的教学,导致师生交流过少;由于实用主义的冲击以及把通识课程独立于专业课程之外的设计,让通识教育不能再有效地抑制专业化趋势。这些都揭示了1978年的核心课程设置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不再是对通识教育实施最有利的设计了,而核心课程本身在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调整与改造,并进一步促成了哈佛大学2007年的通识教育改革。我们通过分析2007年通识教育改革方案《通识教育工作组报告》的具体内容,可以发现新的课程计划与1978年核心课程相比,培养目标更为接近生活,课程领域与标准更为清晰明确,课程设置更为科学严密,更为重视教师与教学的作用,并允许符合要求的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互认学分,努力实现通识与专业融合,让学生选课拥有更多自主权,有效地克服了1978年核心课程的弊端,更能满足21世纪通识教育发展的要求。 而从促成2007年改革的背景原因分析,21世纪时代背景的不断变化: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国际化与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科技发展导致的信息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消费与实用主义的盛行,美国高教界改革浪潮的掀起,都是促成哈佛大学2007年通识教育改革的动因。在这次改革当中,哈佛大学体现出了对自由教育传统的传承与革新,强调自由教育对哈佛大学本科教育重要性的同时,对通识教育的内涵又有所丰富与发展:注重与时代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强调培养世界公民与学生实践能力;而哈佛大学与时俱进的改革意识,在改革中注重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注意对当前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作出积极回应,也在2007年改革中得到充分体现。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正是在不断地反思与改革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汕头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649.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革;薛岩松;莫逆;;哈佛通识教育观的演进与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1年02期

2 王革;薛岩松;莫逆;;哈佛通识教育观的演进与展望[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3 白兆锋;;大学通识教育研究述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4 ;通识教育[J];读者(原创版);2007年12期

5 李海龙;党星元;;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开展与管理[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6 陈世旭;;门面[J];基础教育;2006年07期

7 钱玉兰;马守艳;;通识教育视域下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以商务英语专业“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0年S1期

8 ;入哈佛大学的条件[J];基础教育;2007年10期

9 沈致隆;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艺术教育一瞥[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9年01期

10 吕孟仁;;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及发展趋势的启示[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乐群;沈建华;王燕飞;蒋坤;岳伟甲;;我院通识教育的实践与思考[A];武汉(南方九省)电工理论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河南省电工技术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Ki-Su Lee;;教育改革和通识教育:超越全球化,走向创新和交流(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变革时代的教育改革与教育研究:责任与未来”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3 任颖颖;;美国哈佛大学档案馆藏伯纳德·贝伦森档案述要[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张燕;;台湾通识教育与艺术教育[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谢炜洪;;中职校要开展通识教育[A];2010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邹顺鹏;邹晓辉;;论公平视域下当代科学通识教育的前瞻性——从《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得到的启示[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邓立光;;通识科应慎选教材,打下为学做人的基础[A];公民意识研究[C];2008年

8 樊书华;;鼐德方案与哈佛大学的汉学起源[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C];1999年

9 林小艳;;浅谈哈佛大学图书馆建设的新动态[A];新环境下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第六届中国社区和乡镇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征文集(下册)[C];2007年

10 王定华;;梅克莱约恩在阿姆斯特学院的通识教育改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美)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 杜维明;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N];南方周末;2005年

2 王晨;“元培班”亟待配套教材出炉[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3 王定华;美国大学生所体验的通识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严瑜 整理;通识教育的生根之道[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5 记者 徐佳 实习生 伊永卉;通识和专识:教育改革博弈[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6 ;通识教育再认识[N];文汇报;2010年

7 记者  沈祖芸 杨晨光 唐景莉;通识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6年

8 复旦大学校长 王生洪;通识教育:追求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陈洁;莫让通识教育缺席(上)[N];大众科技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王乐;通识教育成“必修课”[N];文汇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世杰;香港新高中推行通识教育科之前瞻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赵立波;人文发展与通识教育问题初探[D];复旦大学;2008年

4 陈利民;哈佛大学办学理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张东海;全人教育思潮与高等教育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沈文钦;近代英国博雅教育及其古典渊源[D];北京大学;2008年

7 庄绍文;义务工作的教育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戴联荣;大学生态:文化人格共生和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宝岐;耶鲁大学人文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10 张建功;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谷建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田雪芹;对哈佛大学四次通识教育改革内容及其动因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于汝霜;自由教育向通识教育的演变[D];汕头大学;2010年

4 赵强;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发展历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胡大志;通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D];复旦大学;2008年

6 曾德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7 皮凤英;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趋势研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杨伟娜;高校通识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9 李定国;美国高校通识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梦阳;科南特大学通识教育思想及实践探析[D];河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788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6788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8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