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9 01:46
【摘要】: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早在近代社会以前,西方人就以乌托邦、东方人则以大同理想来描绘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构建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马克思主义学说一直以人类解放与幸福为己任,在其理论体系中无不包含着和谐社会的思想。可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关于未来社会构想中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的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和谐社会理论体系。“和谐”一词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出现了六次。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和谐”思想系统化、理论化,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人是社会的细胞,人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知识经济时代,国民素质之优劣,人才数量与质量之高下,同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密切相关。发达国家投放于生产的最重要的资源已不再是土地或机器,而是人才,是国民的整体素质。培养人才的实践活动与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推动作用,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不仅仅要努力使每一个人享有接受教育培养的均等机会,还必须使培养出来的人与和谐社会建设提出的要求相适应。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分析和谐社会的理论内涵。和谐社会一个十分复杂与不断丰富发展的概念,其内涵十分丰富,从古代哲人的对“和”的理解与向往,到建国后党和国家对和谐社会理论的创新与实践,只有更好地认识和谐社会,才能更好地实现和谐社会、创造和谐社会。第二,分析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与和谐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理清和谐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框架下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第三,分析我国目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现状,把握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流基本面,同时分析高等教育在教育目标、专业设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第四,在和谐社会的要求下,从人自身的和谐、人系关系的和谐、人与群体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等方面入手,构思高等学校理想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第五,在和谐社会的视野下,探求高等教育的内部要素之间的矛盾关系,从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知识传授与素质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关怀、学习继承与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构思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最后,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口,分析现代大学的政治逻辑、学术逻辑、市场逻辑,建构符合和谐社会基本理论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在大学制度。 历史上的高等教育改革,始终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将高等教育活动置于人类实践和谐社会的努力之中,以和谐社会发展理念与原则深入领会和谐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本论文的研究视点。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642.0
本文编号:2686181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642.0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永军;构建和谐校园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861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686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