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有效衔接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有效衔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今世界伴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以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新变化和各国发展战略的需要,德育作为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通道其地位愈发显得重要,它发挥的巨大作用是其他任何学科不可取代的。但是在世界课程改革浪潮的推进下我国中学与大学新一轮德育改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速度在全国展开。新的变化和新的情况一方面要求我们要正视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一体化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在德育实际教学中,中学与大学的相对分离,加上一些德育教师对德育衔接重视不够,往往导致不同学段德育教育不到位,而且彼此之间缺少密切联系和配合。比如,在德育目标方面衔接的层次性不明,渐进性不够;在德育内容衔接方面,不同学段交叉、重复或脱节现象较为突出;在德育方法方面,“满堂灌”、“满堂问”等方法显然不符合当代教育理念,忽视学生学习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的发展;在德育评价衔接方面,各学段以考试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导致素质教育进程缓慢。因此,无论从认识上还是实践上看,推进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有效衔接性的加强,一方面是深化德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德育实效性的进一步提高。在此,本论文主体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有效衔接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首先分别阐述了德育、德育衔接的含义,然后从德育的相关理论基础出发,全面地介绍了系统论、认知发展论、建构主义学校理论及其对德育衔接的影响。最后,从社会发展、国际形势、素质教育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四个方面出发,强调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有效衔接的迫切性。第二章,研究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衔接失当的原因。在德育目标方面,德育目标设置模糊,缺乏针对性主要是由于目标设置脱离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目标指向狭窄,层次不清;在德育内容方面,德育内容重复脱节,影响学生兴趣主要是由于内容相对滞后,简单重复较多,渐进性缺乏;在德育方法方面,德育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主要是由于过分依赖“灌输”模式且中学与大学教学方法一致;在德育评价机制方面,“应试教育”对衔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唯分论”观念的根深蒂固以及重知识、轻价值观、能力和态度;另外,中学与大学各成体系,衔接意识淡薄,少有沟通等方面原因也影响有效衔接的实现。第三章,研究促进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有效衔接的对策。分别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出发,科学地设置德育目标,不断完善德育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衔接意识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改革考试评价制度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几个方面出发提出详细对策促进两个学段的德育实现有效衔接。
【关键词】:中学德育 大学德育 有效 衔接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31;G641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6
- 绪论6-15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6-7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7-13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13-14
- (四)、创新之处14-15
- 一、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有效衔接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15-19
- (一) 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有效衔接概念界定15
- (二) 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有效衔接相关理论基础15-19
- 二、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有效衔接的必要性19-23
- (一) 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有效衔接提出新的要求19-20
- (二) 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对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的有效衔接提出新的挑战20
- (三) 素质教育向对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衔接提出新的任务20-21
- (四) 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对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衔接提出新的呼唤21-23
- 三、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衔接失效的原因23-31
- (一)、德育目标设置模糊,缺乏针对性23-25
- (二)、德育内容重复脱节,影响学生学习兴趣25-26
- (三)、德育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26-27
- (四)、中学与大学各成体系,少有沟通27-29
- (五)、“应试教育”从体制上影响衔接29-31
- 四、促进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有效衔接的对策31-38
- (一) 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科学设置德育目标31-32
- (二) 与时俱进,及时修订教材,不断完善德育内容32-33
- (三) 创新教学方法,坚持“灌输”与“启发”并重33-35
- (四) 提高教师衔接意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35-36
- (五) 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36-38
- 结语38-39
- 参考文献39-43
- 致谢43-44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44-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少华,王梦华;大学德育“改造论”[J];大连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2 高学敏,沙玉豪,董淑英;大学德育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的新趋势[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3 石慧;关于大学德育工作的思考[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综合版);2000年04期
4 王殿卿;人文素质与大学德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5 邱一心;大学德育跨世纪趋势谈[J];中国电力教育;2000年01期
6 冯培;网络时代对大学德育的挑战与回应[J];中国高等教育;2000年19期
7 董科伟;试论大学德育中互动的实质与意义[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黄永青;大学德育场初探[J];滁州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9 张传萍;灌输式大学德育的弊端及创新出路[J];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10 李小平,刘德权;大学德育新课题:创造道德[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春明;文辉;;大学德育激活式教学法的应用及其思考[A];改革·创新·发展——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4年
2 龙建成;强建周;;信息化校园与大学德育的超越[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工业大学 冯培;网络时代的大学德育[N];光明日报;2000年
2 汤永春;优化大学德育环境[N];吉林日报;2007年
3 张兴华;当代大学德育走向的理性思考[N];光明日报;2009年
4 刘尧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大学德育:勿向社会放逐道德流浪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张雄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大学德育学科的尴尬与困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湖北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李琼;大学德育在网络时代的新挑战和新机遇[N];山西青年报;2013年
7 张兴华 刘好光;大学德育:如何走向首要位置[N];中国教育报;2006年
8 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骆郁廷;虚拟与现实贯通的大学德育力作[N];湖南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王庆环;大学德育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什么[N];光明日报;2005年
10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 张俊超;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之间架桥[N];湖北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宏;论大学德育的文化属性[D];云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义兰;中国与新加坡当代大学德育的比较研究及启示[D];兰州大学;2010年
2 胡丛莉;大学德育功利化的危害及其超越[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施灏;网络时代的大学德育探微[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陆占权;新世纪大学德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汪红梅;中学与大学德育的衔接[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蕾;新世纪大学德育环境的互动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王剑波;中美大学德育比较[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8 令狐彩桃;大学德育进网络探索[D];武汉大学;2003年
9 姚静;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有效衔接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10 徐立丽;大学德育价值 内容及机制现代化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有效衔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86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68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