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大学生人格培育的机理与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2 05:24
【摘要】:现代社会竞争的根本是人才的竞争,社会的发展最终是人的发展。人格健全、能力突出的个体更加适应当代社会竞争,更容易取得成功。高校在校学生正处于个体人格发展的关键期,其人格状况对今后成长发展极其重要,高校应重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相对高校大学生人格培育的需求而言,目前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都存在着明显不足。理论的不足在于现有的人格与人格培育理论未能清晰的阐明人格培育的机理与方法,不能有效地指导高校大学生人格培育的实践;实践的不足在于现有的大学生人格培育工作不具备应有的三个明显特征,即培育的目标可明确设定,培育的过程可操作实施,培育的结果可测量评估。 因此,要解决好大学生人格培育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主要问题,关键在于弄清人格培育的机理与方法。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现状,梳理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关于人格、人格发展、人格培育等问题的相关研究。 在文献评述的基础上,本文对人格进行了新的界定,对人格的结构与特征进行了研究与新的分析,探讨了内隐心理机制和外显行为特征相互作用的人格运行机理,提出通过内提与外塑两种方式来实现个体人格发展的有效途径,深入探求人格培育的机理,寻觅人格培育的方法。此外,本研究还提出了把典型行为培养作为人格培育着眼点和切入点的可操作办法,使理论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实践意义。 基于上述研究,本研究建构了包括人格培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与评估体系在内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格培育综合体系,形成大学生人格培育体系的概念模型、人格培育过程模型和人格培育评价模型。以此,推进高校人格培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与系统化,提升人格培育的实践效果。 在实证研究部分,本论文选取了自我调控行为作为人格培育典型行为培养的案例研究,同时,选取了团体训练作为人格培育方法的案例研究。由此,验证和深化了本研究所提出的大学生人格培育的理论与方法。
【图文】:

行为结构


两者缺一不可。综观人的行为结构,本研究试图通过一定的关系来描述行为的结构,,如图3-3 所示。图 3- 3 行为结构图如图 3-3 所示,个体的行为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个体接受外界刺激会产生一定的动机和需要。这种动机需要是在其内在认知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情绪、情感而产生的,这种需要动机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并和自身状态密切相连。个体在这种内驱力的促动下,结合环境实际,形成和确定行为目标。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2011年 第10期 社会科学Ⅱ辑 H131-4-62

人格,过程模型


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大学生人格培育机理与实施方法研究好的状态。因此,人格培育的着眼点应该是对个体典型行为的培养。通过增强个体在每一项典型行为上的自我意识,提高其行为能力和行为水平,进而使个体在整体的行为上增强自我意识,提高行为能力和水平,从而使个体的人格状况得到提升。本研究通过实际调查研究与文献分析设定了包括自我心理调控、人际交往、相处环境、表达表现、沟通合作、实践与执行、学习创新、组织协调、责任担当与道德自律、理想信念与人生规划在内的十项行为作为典型行为加以研究。目的在于通过综合提高个体在此十项典型行为上的自觉意识和行为能力与行为水平,以塑造高水平的心理—行为模式,达到人格培育的目标。人格培育过程模型如图 3-4 所示。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1年 第10期 社会科学Ⅱ辑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641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吴少怡;刘海燕;;高校人格培育的团体训练课程体系构建探讨[J];高校辅导员;2011年05期



本文编号:26926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6926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1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