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当代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结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2 08:21
【摘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的联结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世界各国都在加强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结,以促进其高等教育、高技术产业及国家经济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在经济、教育、科技等方面发展迅猛,成绩显著,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而在印度崛起的过程中,高校作出了卓越贡献,特别表现在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上。作为同处亚洲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与印度在国情上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能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鉴于此,本论文对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结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并因此对我国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结提出了参考性建议。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结点”,主要研究目标是在厘清高校与高技术产业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主要路径,探究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得以形成的条件,分析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成效与不足,并力求全面地总结当代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经验,以为我国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提供可资借鉴的建议。为此,本论文运用三重螺旋模型和人力资本理论,采用文献法、比较法、案例法等研究方法,对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路径、条件、成效、问题及经验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论文共由七部分构成,各部分内容如下: “绪论”部分,主要说明了本研究的核心概念和研究意义,并在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确立了本论文的理论基础、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结是高等教育发展一个显著趋势。从纵向角度看,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横向角度看,世界各国在知识经济时代都非常强调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结。印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也逐渐注重了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结。 第二章,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路径与管理。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路径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间接路径与直接路径。其中,间接路径是指高校与高技术产业以劳动力市场为中介而发生的联系,即通过高校培养和高技术企业雇用的人才而发生的联结。直接路径包括高校与产业界的教育合作、研发合作、服务与捐赠等。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管理涉及多个机构与部门,主要包括相关政府部门和一些协调性组织。 第三章,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条件。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及措施进行鼓励与引导是联结的基本条件,高校与高技术企业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变革是联结的必要条件,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与刺激是联结的外驱动力,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是联结的环境保障,各种行业性组织所起的中介与促进作用是联结的重要纽带,而印度社会的文化与传统则是联结的隐性力量。 第四章,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成效与问题。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成效包括对印度高等教育发展的促进、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以及为印度经济、社会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问题,总体上看是这些联结以劳动力市场为主,联结程度还比较薄弱,而且各方面的联结表现出较大的不均衡性。 第五章,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经验与启示。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经验包括选择适合国情的发展模式、注重政府职能的转变、充分利用各种外力及注重人才培养的层次性等方面。借鉴印度的经验与教训,我国需要注意完善高校与高技术产业间的联结机制,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注重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充分利用私人资金,注重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与认证工作,创设良好的人才培养与配置机制。 “结语”部分,强调了中国与印度教育比较、研究、交流及借鉴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总结了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以及本研究不足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649.351;G647.5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家明;胡隆基;;我国高校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研究[J];当代经济;2012年05期

2 陶应虎;;国外校企创新人才双向交流的主要经验及其对南京的启示[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金友鹏;;关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汪士;杰出科学家行政任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杜雷;印度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254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7254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c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