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教育公平视野下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5 06:36
【摘要】: 高校自主招生制度自2003年由教育部正式批准施行以来已经历了八个年头了,截止2010年,获得自主招生权的高校也已扩展到了80所。这一结果是社会各界对遭人诟病的高考制度厉声讨伐所获得的。然而,在人们欢庆高校获得自主权的同时,高校自主招生制度中所凸显的问题又使得人们开始认真审视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究竟是否有优越性?很多人又借此重温高考制度的“好”,指出高考制度是目前唯一“公平”的考试,我们不应该放弃高考。而认真地做一理性的分析,不难发现,目前高校施行的自主招生制度所出现的问题,例如难以保障公平、考生的诚信问题、高校难以招到合适的学生等问题,是由于现阶段施行的自主招生制度的背景环境不能适应制度本身所造成的,而不是自主招生制度原本所具有的问题。真正意义上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可以保障高校的入学起点公平,并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适材适所。 根据对高校招生制度的历史梳理,可以看出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由各高校自主单独招生逐步地走向全国高等学校统一进行招生,这主要是由我国当时尚未稳定的政治环境以及较为落后的经济水平所导致的。然而在进入21世纪以来,已经成为世界大国的我国依旧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旧有思想指导教育的发展显然是不合适的。强国的首要因素是要增强国民的素质,而国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的先进性,如何提高教育的先进性?就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而言,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应试教育的问题,而追根溯源则是要改革统一性高考制度。只有改变“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的目标导向,教育才能真正地从自身的规律出发,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目前的统一性高考制度尽管保障了社会公平,即“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它完全忽略了人之人为人所应接受的教育和所应获得的发展。有鉴于此,高校完全自主招生制度在包括高校自身规划、高校内部专业设置、招生人数、招生组织、招生考试、录取标准以及录取对象等方面都由高校自身决定。这样的招生制度秉持的是“教育是一种学生有意义的生活”的教育理念,没有了统一性的考试,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可以得到全面的实施,而大学生也不再是应试教育下的只会把考试作为目标的“机器”,而是能够利用大学里充裕的自由时间好好地进行自我教育,发展自身兴趣的全面发展的人。 目前我国高校实施的自主招生制度由于环境的不成熟,导致了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高校自主招生成本高,收效低;高校无法招收满意的学生以及监督机制缺乏导致招生腐败等问题,也使得多数学者认为自主招生制度存在多种缺陷,无法保障教育的公平。这些问题固然是在实施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然而它们并不是自主招生制度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于社会的诚信缺失、监督机制不健全这样的环境所造成的。因此,在多数学者已经论证了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是较为合理的招生制度的基础上,我们所要做的关键不在于研究制度本身究竟存在哪些问题,而是先要实现自主招生制度,并研究怎样完善整个社会体系以实现完全自主招生制度。本文认为在我国要实现完全自主招生制度,需具备三个前提条件: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二是要完善各级阶段的素质教育;三是要建立社会诚信机制和完善监督机制。 本文主要由绪论和正文三章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问题的缘起、研究现状、核心概念阐述以及研究的意义和方法。正文部分分为三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从高校招生制度的历史角度对统一性高考制度的逐步演变进行分析,然后对目前统一性高考制度的公平性进行客观分析,提出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应该是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第二章在对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内容进行阐述之后,进而分析目前实行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并进行原因分析。第三章着重探讨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方向,并在这部分的论述中提出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和终极性目标。在终极性目标中,本文的观点是我国实行完全自主招生制度应改革的不是制度本身,而是制度实行所需要的社会环境,只有当整个社会拥有正确的教育观,完善的教育体系,以及诚信的社会和健全的监督机制作为保障时,自主招生制度才能发挥其优越性,从而不再为人所误解。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647.32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沈娜;;审视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公正性[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毕建敏;我国高校自主招生与大学精英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2 涂丹;中国高校自主招生联考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289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7289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d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