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发布时间:2017-03-29 15:09

  本文关键词: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不断深化,人类的传统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人们的生存空间分裂为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每天都有大量繁杂的信息扑面而来,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新媒体如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也渐渐成为人们传递和接收信息的重要渠道。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也因为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而受到强烈的冲击和挑战,信息传播方式由一对多渐渐走向多对多。在此条件下,新媒体的信息覆盖面无限扩张,信息传播速度飞速提升。新媒体大大地促进了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新媒体凭借即时性、交互性、开放性、无限性和超文本性的独特优势,大大缩短了世界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网络时代无秘密,大学生凭借其一双慧眼和一双巧手,不论何时何地,只要轻轻点击,就可以获得任何感兴趣的信息。新媒体的海量信息使他们不再“坐井观天”、“闭门造车”,帮助他们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然而,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新媒体环境,再加上部分大学生思想尚不成熟,道德选择的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欠缺等主观因素,一些负面的、不健康的、低俗的信息就会乘机而入,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消极的作用,严重威胁着大学生高尚人格的塑造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大大提升了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如何因势利导,借助新媒体平台创新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如何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抵制新媒体对大学生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本文主要从新媒体背景下注重提升教育者的新媒体素养、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优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环境和新媒体环境、开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载体以及完善机制建设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41;G20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导论10-18
  • 一、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10-11
  • (一) 选题背景10
  • (二) 选题意义10-11
  • 二、研究内容11-12
  • (一) 研究思路11-12
  • (二) 研究的重难点12
  • (三) 研究的创新点12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12-17
  • (一) 国外研究综述12-13
  • (二) 国内研究综述13-17
  • 四、研究方法17-18
  • 第一章 新媒体与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概述18-28
  • 一、新媒体概述18-20
  • (一) 新媒体的内涵18-19
  • (二) 新媒体的特征19-20
  •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概述20-23
  • (一)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20
  • (二)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20-23
  • 三、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23-28
  • (一) 缄默知识理论23-24
  • (二) 隐性课程理论24-25
  • (三) 培养理论25-26
  • (四) 议程设置理论26-28
  • 第二章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28-42
  •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30-32
  • (一) 新媒体拓宽了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30
  • (二) 新媒体丰富了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30-31
  • (三) 新媒体形成了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合力31-32
  • 二、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32-38
  • (一) 新媒体自身的环境状况欠佳32-33
  • (二) 对教育者的权威提出挑战33-34
  • (三)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利用不充分34-35
  • (四)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出现新媒体依赖症和人际关系冷漠现象35-37
  • (五)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待加强37-38
  • 三、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38-42
  • (一) 新媒体作为把关人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强38
  • (二) 教育者对新媒体的认识不足38-39
  • (三) 借助新媒体开展工作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投入不足39
  • (四)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的自主参与和自律的能力不足39-40
  • (五)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不健全40-42
  • 第三章 新媒体背景下开展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42-56
  • 一、不断优化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42-44
  • (一) 优化校园环境43
  • (二) 净化新媒体环境43-44
  • 二、充分发挥教育者的隐性教育作用44-46
  • (一) 发挥教育者人格感召的力量44-46
  • (二) 提升教育者的新媒体素养46
  • 三、大力开发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46-51
  • (一) 充分利用手机媒介47-48
  • (二) 借助博客、微博、QQ、微信等即时性通讯软件载体48-49
  • (三) 依靠网络论坛、贴吧和电子信箱平台49-50
  • (四) 发挥网络社团的特殊功能50-51
  • 四、充分激发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51-53
  • (一) 重视朋辈熏染的作用51-52
  • (二) 强化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的慎独和自律意识52-53
  • 五、完善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建设53-56
  • (一) 完善新媒体网络信息监管机制53-54
  • (二) 完善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机制54-56
  • 结语56-57
  • 参考文献57-62
  • 致谢62-6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姚兰;;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年08期

2 李方;对立与融合: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向敏青;《论思想政治工作的隐性教育法》[J];思想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4 张琴;;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创新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4年12期

5 梁妙荣;;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年2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申晶晶;新媒体背景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47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747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c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