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认知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逃课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5 20:07
【摘要】: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国内高校也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扩招”,但在教学与管理方面也随之带来诸多问题,例如师资力量薄弱,管理滞后等现象。特别是如何避免大学生逃课,成为教学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大学生逃课的人数、逃课的课时量都大大超过了扩招前的水平,逃课甚至已经成为当前部分大学生的公开化、正常化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逃课行为分为显性逃课和隐形逃课,由于大学生逃课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和传递性,已经逐步发展成一个群体行为。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采用问卷、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我校部分大学生进行调查,并且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将大学生逃课原因归结为环境因素和学生认知方面的因素。其次,引进认知行为理论,学习并掌握认知行为理论的内容范畴。认知行为理论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它是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的整合,是对认知和行为理论所存在缺陷的一种批评和发展,但是却不是简单的相加和拼凑。一个人的认知决定了他的情绪是愤怒或是焦虑,他的行为是攻击或是逃跑。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个体容易出现极端的、绝对的、单向的判断,产生错误的认知,继而出现负性的情绪和行为。再次,利用认知行为理论解读大学生逃课行为,找出大学生逃课的根本原因。影响大学生逃课的根本原因是外部环境因素和学生内部认知因素。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是学校管理、课程教学、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网络环境的负面效应;内部认知因素主要是不良的从众心理、消极的认知。正是由于外部环境因素促使学生产生了错误认知,导致了逃课行为的出现,而逃课行为又反过来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给原来的认知观念提供证据,使之更加巩固和隐蔽,从而使逃课问题越来越严重。最后,利用认知行为理论中一些治疗方法来矫正大学生逃课行为。具体方法有:认知建构——消除逃课学生的错误认知,通过纠正他们对逃课的消极认知,正确理解错误认知和情绪行为的关系,进而有助于他们积极行为的参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能够解决这一逃课问题,从而逐步建立新的积极认知;行为干预——逃课学生的不良行为矫正,通过观察优秀学生的日常行为,使逃课者学到一套标准的行为规范,并且逐步适应这套行为规范,遵守相应的规则,从而改变或消除不良的逃课行为;优化环境——改善逃课学生行为,通过优化外部环境因素,使学生可以获得符合实际的、有益的、理性的观点和理念,并且使得这些观点和理念成为他们自身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可以有效的改善逃课行为的出现。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64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君伟;论社会认知理论中的建构特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2期

2 黄彬;大学生逃课的社会成因及矫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3 邱熙;大学生逃课的自我归因[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倪爱东;用“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5 龚珊珊;;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对教学的启示[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5期

6 方学军;高校“两课”“隐性逃学”与“显性逃学”现象分析[J];绥化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7 许若兰;;论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研究及应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程玲;;社会认知理论及其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9 叶浩生;论班图拉观察学习理论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J];心理学报;1994年02期

10 张予蜀;袁捷;张振玉;;“隐性逃课”现象分析及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6年01期



本文编号:27569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7569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9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