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中国大学学术职业制度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5 15:54
【摘要】:面对中国大学学术职业制度未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生产和知识创新的现实问题,对制度本身的反思与建构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塑造行为”,而高深知识的生产是一种有着自己独特性的复杂行为,大学学术职业制度能否基于这种独特性而发挥其应有的激励与约束作用,这直接影响着大学的知识生产状况。作为对理论和实践的回应,大学学术职业制度的研究正是在这一背景中展开的。 一般而言,知识生产主要是由学术职业者来完成的。学术职业是专职从事知识生产,尤其是高深知识生产的职业。大学学术职业作为学术职业中的主体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学科为组织基础;以教学为中心任务;以学术自由为核心的价值追求;以松散结合为组织特性;以双层权力格局为管理体制特性。这些特殊性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大学学术职业制度的构成及其发展、演化。 大学学术职业制度尽管非常庞杂,但其主体内容无外乎涉及学术职业者的聘任、评价、晋升、解聘等。因而,对大学学术职业制度的考察就可以主要从准入制度、评价制度、晋升制度、薪酬制度以及解聘制度等几个方面来进行。从历史演化的轨迹来看,大学学术职业制度自产生以来先后经历了萌芽期、现代化转型期以及完善与多元化时期三个阶段的发展。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大学学术职业制度都受到了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学术共同体、行政力量以及社会需求等内外部力量的共同作用。在大学学术职业制度发展演变的历程中,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学术共同体所构成的内部力量主要致力于形成学术职业发展的内在制度,而行政力量以及社会需求所组成的外部力量则主要试图构建一套外在的制度体系。这构成了大学学术职业制度发展演变中的“双重秩序演化路径”,遵循这种演化路径的结果就使得学术职业制度具有了一种内外部力量共同作用下的“双重螺旋”结构。从历史演化的轨迹来看,大学学术职业制度的发展演变中存在着稳定与变革的作用机制。其中稳定机制主要由以下因素构成:路径依赖是制度保持稳定的内在机制;适宜的制度环境是制度保持稳定的社会基础;学术共同体是制度保持稳定的核心支柱。变革机制在组成上包括:内外部制度的非均衡是导致大学学术职业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诱致性制度变迁是制度变革的主要方式;外部力量的非特定干预构成了制度变革中的调节机制。而多种影响力量的相互作用所构建的“张力平衡”,则是大学学术职业制度实现稳定与变革的核心机制。 中国大学学术职业制度的形成与演化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展开的,其发展先后经历了制度的形成期、制度的突变期和制度的转型期三个阶段。从历史演化来看,中国大学学术职业制度的发展与演变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主要表现在:持续强大的行政力量始终主导着大学学术职业制度变迁;学术力量长期受到压制而缺乏发展的自主性;外部制度始终是大学学术职业制度构成的主体。长期的制度依附已经内化成学术职业发展中的一种依附性文化,在这种依附性文化的作用下,内在学术职业制度的发展已经产生了扭曲,长期的路径依赖使得其发展进入了一种闭锁状态(Lock-in),根本无法实现促进中国大学学术职业发展的功能。行政规律替代了学术规律,经济价值僭越了学术价值。中国大学学术职业制度的这种行政化、功利化的发展倾向,使其很难实现激励和约束大学学术职业发展的功能。大学学术职业者长期处在这种制度环境中,缺乏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已经丧失了学术批判和学术精神,缺乏治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大学知识生产力低下、学术成果创新水平低也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通过历史资料的梳理和分析可以明显看出,中国大学学术职业制度发展演变的危机并非来自于内外在制度的非均衡,而是来自于其在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体制外的“宰制”与当代产生的体制内的“合谋”。而其危机的实质就是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学术共同体、行政力量以及社会需求等影响力量的相互作用所出现的“张力失衡”。因而,中国大学学术职业制度要解决发展中的危机,使制度具有促进大学学术职业发展,激励和规范大学学术职业者从事知识生产的功能,就需要构建大学学术职业制度发展演变的张力平衡机制,实现多种影响力量间的相互“制衡”。最主要的是要强化学术组织的作用,实现学术组织由“他组织”向“自组织”的转型,培育学术共同体;另一方面,为行政力量划界,强化大学学术职业者在学术管理中的主导地位是当前面临的迫切任务;要强化对社会需求的引导,淡化大学学术职业制度发展中的功利化倾向;而且,要加强制度环境建设,为大学学术职业制度的变革提供基本保障。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6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覃道明;;深化农民政治区域研究的一部新作——读《草根政治:农民自主行为与制度变迁》[J];社团管理研究;2011年06期

2 于长永;刘康;何剑;;改革前后三十年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变迁[J];西北人口;2011年04期

3 姜军;程贵铭;;制度变迁与乡村社区政治发展——农村政治的一种社会学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04期

4 孙频捷;;制度变迁环境下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重构模式[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08期

5 张志勇;;马克思与诺思关于制度变迁路径选择的比较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6 李文晶;刘红;和西芳;;国外私立高等教育制度对我国的启示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的视角[J];经营管理者;2011年13期

7 冯向东;;处在“十字路口”的独立学院[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8 朱仁显;李凯;卢碧珍;;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新探:一个路径依赖的视角[J];天府新论;2011年04期

9 周晓蕾;樊平军;;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06期

10 高建设;;效率视角下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及“十二五”改革建议[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东北财经大学金广建设管理学院课题组;何佰洲;;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的体制性障碍与制度变迁[A];中国投资学会获奖科研课题评奖会论文集(2004—2005年度)[C];2005年

2 魏巍;朱卫东;吴勇;;基于制度变迁视角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发展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3 李晓玲;王福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社会成本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张曙光;;前言[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5 赵海怡;;物权法开禁农村宅基地交易再辩[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永红;;关于我国城镇化制度变迁的若干建议[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7 黄少安;;多元制度变迁主体及其角色转换假说[A];理论·改革·发展[C];1998年

8 刘滨;康小兰;池泽新;;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成机理分析[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冯绍雷;;制度变迁与国际关系相关性问题的历史轨迹与功能机制——对中国改革与开放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解读[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10 李坚飞;欧阳文和;;中小企业扶持悖论与扶持政策反思[A];人文科技发展与管理创新——湖南省管理科学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模式中国  经济突围与制度变迁的7个样板》[N];福建日报;2003年

2 ;从乡村自治制度变迁看乡村民主的发展[N];中国社会报;2005年

3 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 王文寅;改革开放与制度变迁[N];山西经济日报;2008年

4 曾毅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制度突变理论:一种解释制度变迁的新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周其仁;制度变迁与知识方向[N];经济观察报;2011年

6 国泰君安 吴坚雄;制度变迁 博弈突破[N];中国证券报;2005年

7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常鹏翱;制度变迁中的财富中国[N];人民法院报;2010年

8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谢百三;中小企业板与制度变迁之沉痛[N];中国工业报;2004年

9 史波 李炜;民营企业的制度变迁与创新[N];经济参考报;2005年

10 王宸;多元化必须符合制度变迁的需要[N];机电商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应密;中国大学学术职业制度变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李宁;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凌智勇;我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制度变迁与绩效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4 赵银亮;东南亚区域制度变迁与对外政策相关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杨俊凯;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制度改革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6 孙浩;制度与中国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吴玲;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5年

8 龚晓菊;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9 岳林继;我国商业银行从事证券业务的模式与效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林荣日;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举;金融监管制度创新与发展[D];河南大学;2005年

2 刘亚敏;从土地所有权变迁看中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3 谷秀青;近代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制度分析(1928-1940年)[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4 蒋云翔;粮食安全视角下的“粮改”[D];清华大学;2005年

5 柳臻;我国土地出让金制度的历史变迁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6 沈建;行政服务中心:一个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D];苏州大学;2008年

7 武一;中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制度变迁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禹宗颜;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9 曾小荟;论我国制度变迁中的金融深化[D];西北大学;2001年

10 卓越;国有企业融资制度变迁与制度变迁方式的转换[D];湘潭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7700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7700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7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