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6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文放;;美学话语转型与人文精神建构——“大众文化与当代美学话语系统”学术讨论会综述[J];社科与经济信息;1994年09期
2 赵传华;侯玉忠;;和谐社会理念下的大学生道德教育[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02期
3 孙翠;;大众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J];文教资料;2011年20期
4 黄成忠;;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探析[J];高教探索;2011年04期
5 杨聪;;论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邓玉琼;;对当下大众文化乱象的解析[J];华章;2011年19期
7 李利芳;;试析思想政治教育对大众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22期
8 孙翠;;大众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31期
9 毕汉杰;;音乐传播中的手机媒体[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徐艳蕊;;梦幻青春:解读偶像剧的意义编码[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明俊;;大众文化与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C];2003年
2 王向峰;;辽海讲坛第二讲 大众文化的根性与易境之改塑[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4——辽海讲坛·第二辑(文学卷)[C];2008年
3 朱效梅;;以邓小平理论引导大众文化健康发展[A];“邓小平理论与21世纪中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刘艳雪;;从消费文化中构建积极的大众文化初探——以“昕薇MOOK”首套系列丛书策划为例[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5 吴晓都;;列宁与20世纪大众文化[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代迅;;我国大众文化中的女性形象外观论析[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王卫华;高明航;卢文梅;;关于现代科技革命与文化的思考[A];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与思维创新——企业运行机制与思维创新研讨会议论文[C];2003年
8 杨晓;;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与城市大众文化[A];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03/2004]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9 林存秀;;走出古典之后——民国初年的大众文化与小知识分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10 张同胜;;《水浒传》与大众文化[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中之;强化大众文化的“扶正”功能[N];解放日报;2005年
2 明亮;1991年“渴望现象”带热大众文化[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
3 作家 梁晓声;大众文化不应只是娱乐[N];人民日报;2008年
4 刘峰;大众文化的理性解读[N];人民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龚丹韵;大众文化如何表达爱国情怀[N];解放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周静;大众文化既要娱乐更要追求品位[N];贵州日报;2009年
7 陈方;“贾君鹏吃饭”走红 无聊越来越像一种大众文化[N];平顶山日报;2009年
8 上海社会科学院 陈占彪;六十年来大众文化之“豹斑”[N];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 潘t 张善平;正确引导和发展大众文化[N];人民日报;2010年
10 廖文;守望崇高[N];人民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敏;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3 金民卿;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简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傅守祥;欢乐诗学: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D];浙江大学;2005年
5 高岭;审美文化语境中的商品拜物教批判[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6 谢中山;全球化语境中当下中国文学的大众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陆敏;文艺学视野中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分层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8 黄品嘉;论文化产业精英的文化品格养成[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张伯存;中国当代文学和大众文化中的男性气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鹏飞;大众文化视野中历史电视剧的叙述策略[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中山;影响的焦虑——大众文化与新生代作家[D];吉林大学;2004年
2 李志;本雅明大众文化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久梅;大众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贞;论大众文化的平民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岭;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运用的语境化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史岩;经典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剑萍;当代大众文化的美学阐释[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宗立华;大众文化的本质、作用和建设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月;转型期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10 刘子岸;审美化生存[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7939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793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