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1 16:47
   根据2015年2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有6.49亿网民,互联网不仅已经日益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和了解世界、资讯等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和途径,而且也日益成为反映各种社情民意等舆情的重要场所。网络舆情的产生及其对6.49亿网民的影响可谓非同一般。网络舆情随时随地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网民们的各种思想观念。学生网民有近1.55亿人,其中大学生又是学生网民的重要主体。作为国家建设后备人才的大学生相对于其他群体而言,对新鲜事物的接收能力较强,导致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在信息化时代容易受到各种网络舆情的影响,进而关涉到“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网络舆情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相关数据,目的在于探讨当代大学生在网络舆情背景下,其政治认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建议与对策。本文除引言与结语外主要有四部分。第一部分对网络舆情与政治认同教育及其相互关系进行阐述,旨在弄清网络舆情与政治认同的定义与内涵、特点与内容,并论述当前高校政治认同教育的方式与内容,然后进一步分析网络舆情与政治认同教育之间关联性,为后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通过对各种调查数据进行仔细认真的整理分析,阐述大学生上网时间较多,易受到网络舆情影响等,论述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政治认同产生的影响何在及如何影响,包括政治认同教育与政治认同教育的内容两个方面。第三部分从网络舆情的特性、大学生自身主观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与转型时期社会负面影响四个方面来分析网络舆情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原因。第四部分针对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试着提出建议和对策,主要从大学生自身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整治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来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学位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G641;G206
【部分图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纲要,高校,政治教育


3.2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影响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发现,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教育影响不少,主要对政治教育的认同度不高,对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不理想等。3.2.1 对政治教育的不认同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认同教育主要方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问卷调查结果 53.35%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教授的内容无用,只有 33.01%的学生够学以致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逃课率最高的。这些都说生对于政治教育认同度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能够随时通过手机、电脑等种网络热议及重大事件,其中不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内容的了解,这种式不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单线式的课堂教学,更与个别教师机械灌输的式形成巨大反差。学生由课堂被动接受变为自身通过网络主动学习,在各种嘈音及不同的思想交流碰撞中提高了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及智力水平,通舆情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与课堂鲜明的政治教育形成鲜明对比,理论的完美与无奈形成巨大反差,从而使得不少学生对课堂政治认同教育反感或不以为然。图 1)

重新解读,真相,历史事件,专家学者


图 2在近代史方面,网络上充斥着对历史事件的解读,或自称经历者后代,或是专家学者”对历史的重新解读,更有解密历史,还原真相的视频节目。这些地信奉成王败寇的观点,认为当前教科书是体现共产党意志的历史,并非真,如此一来容易对大学生的历史观造成矛盾。就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教育而言,网络上所热议的各种“拼爹”、“炫富”为出名而哗众取宠的“网络名人”,这些事件突出名利,弱化个人奋斗容易质疑当今社会的公平正义,网络上频繁曝光的这些事件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法制产生了冲击。就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而言,网络舆情影响到马克思主义的理方法论,实用主义兴起导致大学生怀疑辩证法,认为辩证法在生活学习中基网络贴吧与论坛也存在一些调侃共产主义的言论,对大学生认识共产主义理极影响。就大学生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育而言,一是社期存在政策制定不完善导致的一些社会问题,被别有用心者扩大为体制问题

舆情,网络世界,大学生,网络信息


图 3是由于大学生在网络世界里容易失控和对网络信息错误的评判,使得大为易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这种影响通常是从点到面,先是一小部分的再由这部分学生通过网络影响到别的学生群体,加上同是作为大学生这使得后面参与进来的学生更是忽略了独立思考与认真评判的过程。.2 盲目从众性强,易被网络舆情操纵者利用 众心理与行为是社会中大多数人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大学生群体也生活中大学生因为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社会经验较浅其实更容易出现问卷里关于大学生对重大新闻事件在网络上形成的舆论有高达 78.9有自己的看法,但实际上却与此数据有所不同。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受题时没有充分考虑到舆情的强大压力,单纯地从个体行为上来做出判舆情在身边群体传播开来以后,个体的判断能力往往会降低甚至消失展不清晰、又有知名权威人士的影响下,更加容易发生从众行为与心往会被别有用心的个人或集团所利用,正如网络制谣者秦火火与立二络炒作必须要忽悠网民,制造争议话题,涉及社会民生、国家体制更易

【参考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灵芝;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周涛;网络舆论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建勋;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本文编号:28099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8099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8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