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博士生职业发展服务创新:以密歇根州立大学为例
【部分图文】:
业发展和培养可迁移技能,以回应上文提到的博士生教育问题。职业发展是指研究生在职业情境中的社会化和整合过程,以及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可迁移技能指在研究生学习中和在政府、企业、中介机构等各种不同职业环境中保持成功的基本实践能力。[8]图1展示了项目的设计理念,成功的职业发展应该包括五个步骤,而PREP项目组根据文献和调研确定了六大可迁移技能。根据这些要求,研究生的任务和责任是要在求学期间做到:[9]①制定计划:研究生应该从入口到出口系统地考虑图1PREP项目设计理念—116—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年第2期
加明确地表达了这种整合的理念,见图2。[11]事实上,这种整合的理念也符合美国高校学生管理的发展趋势。美国高校面向学生的教育和服务一般分为学术事务和学生事务两套系统。近年来学者呼吁要以学生为中心,弥合学术事务与学生事务的人为区隔,将学习和发展结合起来,使整个学校的资源协同配置为学生培养服务。[12]对于博士生来说,由于学习方式与本科生大有区别,不再是集体上课为主,而是个人研究为主,在整个学习科研过程中与学术共同体密切互动,因此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核心作用,学术成图2CAFFE项目将学科训练与职业发展支持相融合的理念长与个人成长、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同时,博士生教育作为终结性的教育直接面临毕业后的就业和职业发展问题,其学术探究、个人成长又离不开职业发展的主线。因此,资源和服务的整合性在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阶段尤显重要。三、内容与资源美国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常规职业发展服务通常包括组织招聘会、学生推介、生涯规划咨询、匹配校友导师、提供职业倾向与能力测评、简历写作培训、模拟面试等。而PREP等整合性项目在这些常规服务之外,提供了涵盖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的许多增值服务和优质资源。下文将分为四个方面加以介绍。(1)网络信息资源。上文谈到PREP项目中研究生的四大任务是制定计划、灵活适应、主动参与以及形成职业精神。从具体内容来看,PREP项目根据读研的早、中、晚期三个阶段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资源和服务。详见表2。每个主题下面都有从网络上整合的优质信息资源,其中包括相关人士撰写的文章、相关机构出台的报告以及网站、信息平台等。根据笔者2010年10月底搜集的素材,所整合的信
图3CAFFE项目结构图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比如一个关于“掌握学术岗位面试技巧”的活动,其目标是:认识在学术岗位面试中所需要的技能,提高获得岗位的机会。其评估指标为学生经过此次活动,应当能够:①有效地描述自己的研究领域,包括在充分准备的工作面试之外的不同场合,针对多种听众;②在短时间内向不熟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领域的人介绍自己的职业生涯;③描述如何在就职面试中使自己脱颖而出、引起听众兴趣的策略。相应地,其测量方式为:①工作坊前后通过问卷来测试认知结果;②活动结束后通过email跟踪来测试行为结果。一个如此复杂的项目,其评估是有多个层面的,具体来说,包括参与度、满意度、学习效果、应用效果、总体影响这五个由易到难的层次。其中每一个层次都可以用定性的和定量的多种方式来测量。重要的是小至每一次讲座,大至每一年的整体活动都应该有科学的、及时的效果反馈,以便对项目持续改进。基于这种思想,PREP项目为所有活动设计了这样一个评估循环:①提出可以体现具体目标的一系列问题;②工作坊之前进行问卷调查;③开展工作坊;④工作坊之后开展问卷调查;⑤使用问卷中的数据来开发焦点小组访谈提纲;⑥对工作坊参与者进行焦点小组访谈,利用这些信息来完善今后的活动。最后再回到起点,即重新提出问题。[23]五、结语以上从背景与目标、理念与设计、内容与资源、组织与管理几个方面介绍了MSU博士生职业生涯服务体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高校学生服务系统的复杂性、灵活性、组织联通性和资源丰富性,这是其发展研究生教育100多年来演化、积累的结果,也离不开美国强大的国力支持和对研究生教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金海燕,王沛民;美国“重新规划PhD”述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2 何逢春;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博士教育的问题与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郑艳芳;美国“未来教师培养”计划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济洲;;近年来美国博士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改革措施[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11期
2 刘献君;张晓明;贾永堂;;发达国家杰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3 马鸿;;试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博士就业的新趋向[J];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03期
4 赵世奎;沈文钦;;博士就业的多元化与我国博士教育目标定位的现实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0年27期
5 徐平;赵岩;;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文献综述[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9期
6 朱家德;;论转型社会中受高等教育权的特权属性——基于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互动关系的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7 张济洲;;美国博士生教育的改革动向[J];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19期
8 汪洋;;中美日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J];石油教育;2011年06期
9 张济洲;;近年来美国博士生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改革措施[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年11期
10 张凌云;;“美国五年后的社会科学博士”述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金凌志;理工科博士生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王亚杰;基于集成的学位质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徐平;我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5 张国栋;我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赵立莹;美国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张凌云;德国与美国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王立;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研究:历史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马爱民;国际比较视野下的教育博士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赖婷;美国高校未来教师培训研究[D];汕头大学;2011年
2 刘倩;中国博士生培养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王彩红;博士生教育中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重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高海燕;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若干问题探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5 张黎星;我国“博士教育过度”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e
本文编号:28262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826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