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审美理想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1 00:5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中华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七大在关于教育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中强调——“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要明显提高,必须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1]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从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只有建立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才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全面的高校人才支撑。 创新人才培育需要良好的外围环境。审美教育可使人保持自身精神的平衡、和谐和健康,激励、净化、升华人的情感和趣味,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思维和观念具有超前意识。而审美理想的引导可以诱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启迪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大学生的创造能力。本文以审美教育中的核心审美范畴——“审美理想教育”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审美理想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培养的关系,并在陕西5所高校中开展实地调研,讨论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理想状况,积极探讨了审美理想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特殊意义,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审美理想教育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总结出审美理想教育视域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
【学位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G64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 审美理想概述
2.1 审美理想的定义
2.1.1 审美理想的本质
2.1.2 审美理想的特征
2.1.3 审美理想的定义
2.2 高校审美理想教育的基本理论
2.2.1 高校审美理想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2.2.2 高校审美理想教育的内容
2.2.3 审美理想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第三章 大学生审美理想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3.1 陕西高校大学生审美理想现状调查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方法和调查结果
3.2 调查现状
3.3 调查结果分析
第四章 高校审美理想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
4.1 有助于唤醒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4.2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4.3 有助于启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4.4 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创新人格
4.5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技能
第五章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审美理想教育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
5.1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5.2 审美理想教育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5.2.1 构造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5.2.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造依据
5.3 两种培养模式的比较
第六章 审美理想教育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的途径
6.1 坚持追求真知,提升大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的结合
6.2 坚持美育教育,陶冶大学生创作灵感,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
6.3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创新型优秀大学生人才脱颖而出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个人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49398
【学位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G64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 审美理想概述
2.1 审美理想的定义
2.1.1 审美理想的本质
2.1.2 审美理想的特征
2.1.3 审美理想的定义
2.2 高校审美理想教育的基本理论
2.2.1 高校审美理想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2.2.2 高校审美理想教育的内容
2.2.3 审美理想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第三章 大学生审美理想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3.1 陕西高校大学生审美理想现状调查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方法和调查结果
3.2 调查现状
3.3 调查结果分析
第四章 高校审美理想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
4.1 有助于唤醒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4.2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4.3 有助于启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4.4 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创新人格
4.5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技能
第五章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审美理想教育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
5.1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5.2 审美理想教育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5.2.1 构造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5.2.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造依据
5.3 两种培养模式的比较
第六章 审美理想教育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的途径
6.1 坚持追求真知,提升大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的结合
6.2 坚持美育教育,陶冶大学生创作灵感,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
6.3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创新型优秀大学生人才脱颖而出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个人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忱;审美理想与文化建设[J];长白学刊;2005年03期
2 王莉;;浅谈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J];成功(教育);2009年05期
3 潘丽;;中国西部高校师生审美理想构成现状调研[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赵思有;试论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 康智!省工会干校;浅谈德、智、体、美的相互关系及美育的特殊作用[J];贵州教育;1999年Z2期
6 安燕;“新世俗神话”与“泛审美”[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王钦鸿;;论审美理想的特征与价值[J];齐鲁学刊;2006年05期
8 王钦鸿;;审美理想与审美创造[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6年05期
9 章峥;;关于建构青少年审美理想的思考——从流行歌曲《蜗牛》进课堂谈起[J];人民音乐;2006年04期
10 刘云华;素质教育与右脑开发[J];教育探索;2000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正兵;审美理想论纲[D];安徽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8493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849398.html